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基于国际经验借鉴的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导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第10-12页
        1.2.1 相关概念第10页
        1.2.2 相关理论第10-12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5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3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5页
        1.3.3 文献述评第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16页
        1.4.3 研究方法第16页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6-19页
2 我国农地金融发展及试点分析第19-27页
    2.1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发展第19-20页
        2.1.1 回顾历史第19页
        2.1.2 改革现状第19页
        2.1.3 政策回顾第19-20页
    2.2 我国农地金融发展概况第20-21页
    2.3 我国农地金融典型试点案例分析第21-25页
        2.3.1 贵州湄潭:“农户+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模式第21页
        2.3.2 杨凌模式:“地方政府+示范区行政单位+金融机构”模式第21-22页
        2.3.3 辽宁阜新:“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模式第22-23页
        2.3.4 宁夏同心:“农户+土地协会+金融机构”模式第23-24页
        2.3.5 山东寿光:“农户+村委会+金融机构”模式第24-25页
    2.4 我国农地抵押融资试点的实践启示第25-27页
        2.4.1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建设具有可行性第25-26页
        2.4.2 我国当前农地金融试点运行存在的问题第26页
        2.4.3 农地金融试点建设引发的问题思考第26-27页
3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分析第27-31页
    3.1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建立第27页
    3.2 德国农地抵押融资制度的主要内容第27-30页
        3.2.1 以合作社为中心的组织机构第27-28页
        3.2.2 德国农地抵押融资运行模式第28-29页
        3.2.3 资金运作第29页
        3.2.4 政府政策支持第29-30页
    3.3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第30页
    3.4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实施成效第30-31页
4 美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分析第31-35页
    4.1 美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建立背景第31页
    4.2 美国农地金融的主要内容和运作机制第31-34页
        4.2.1 组织结构:“银行+合作社”的复合模式第31-32页
        4.2.2 美国农地抵押融资运行第32-33页
        4.2.3 资金来源:股金、发行公债和公积金第33页
        4.2.4 政府政策支持第33页
        4.2.5 风险防控第33-34页
    4.3 美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第34页
    4.4 美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实施成效第34-35页
5 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分析第35-38页
    5.1 日本的农地金融制度发展背景第35页
    5.2 日本农地抵押融资制度的主要内容第35-37页
        5.2.1 组织结构:三级金融组织体系第35-36页
        5.2.2 日本农地金融的运行机制第36页
        5.2.3 资金运转第36-37页
        5.2.4 风险防范第37页
        5.2.5 政府补助第37页
    5.3 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第37页
    5.4 日本农协运行成效第37-38页
6 德美日三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分析和经验启示第38-43页
    6.1 各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相同点第38-39页
        6.1.1 政府支持力度大第38页
        6.1.2 法律体系较完善第38页
        6.1.3 金融机构专业化第38-39页
        6.1.4 资金来源证券化第39页
    6.2 各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区别第39-41页
        6.2.1 主要金融组织第39页
        6.2.2 资金来源第39-40页
        6.2.3 贷款利率和期限第40页
        6.2.4 相关配套政策第40-41页
    6.3 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经验启示第41-43页
        6.3.1 明晰产权关系是建设农地金融制度的基础第41页
        6.3.2 长期低息资金是建设农地金融制度的目的第41-42页
        6.3.3 政府支持是建设农地金融制度的保障第42-43页
7 完善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第43-49页
    7.1 完善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第43页
        7.1.1 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原则第43页
        7.1.2 坚持政府支持原则第43页
        7.1.3 坚持渐进式原则第43页
    7.2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设想第43-44页
        7.2.1 近期以经济发达区的农村信用社为试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第43-44页
        7.2.2 中长期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专业的农地银行第44页
    7.3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地金融制度体系第44-47页
        7.3.1 组织机构第44-45页
        7.3.2 业务运行机制第45-46页
        7.3.3 资金运作第46页
        7.3.4 风险控制第46-47页
    7.4 完善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配套体系第47-49页
        7.4.1 完善农地价值评估体系第47页
        7.4.2 建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转移机制第47页
        7.4.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第47-48页
        7.4.4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ABSTRACT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山市玉田县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农民职业选择及分化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