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水稻耐旱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植物耐旱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2 水稻耐旱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水稻抗逆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植物抗逆性 | 第16-18页 |
1.2.2 水稻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干旱敏感突变体dsm1的筛选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1-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与干旱相关的突变体筛选 | 第21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4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1.5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2-23页 |
2.1.5.1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1.5.2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1.5.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23页 |
2.1.5.4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2.2.1 筛选获得突变体dsm1结果 | 第23-24页 |
2.2.2 丙二醛含量比较 | 第24页 |
2.2.3 过氧化氢含量的比较 | 第24-25页 |
2.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的比较 | 第25页 |
2.2.5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干旱敏感突变体dsm1的形态学特征 | 第27-3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水稻的种植 | 第27页 |
3.1.3 叶片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2.1 突变体dsm1形态学特征 | 第28-29页 |
3.2.2 突变体dsm1的农艺性状特征 | 第29-30页 |
3.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干旱敏感突变体dsm1的精细定位 | 第31-3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4.1.2.1 水稻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4.1.2.2 PCR扩增 | 第32-33页 |
4.2 遗传定位 | 第33-34页 |
4.2.1 电泳检测 | 第33-34页 |
4.2.2 图位克隆 | 第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4.3.1 突变体dsm1的遗传分析 | 第34-35页 |
4.3.2 突变体dsm1的基因定位 | 第35-36页 |
4.3.3 突变体dsm1突变位点的测定与分析 | 第36-37页 |
4.4 讨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基因DSM1的抗旱性功能验证 | 第38-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8页 |
5.1.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5.1.2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39页 |
5.1.3 RNA反转录 | 第39-40页 |
5.1.4 DSM1基因互补试验和过表达构建 | 第40-43页 |
5.1.5 转化水稻愈伤组织与植物组织培养 | 第43-44页 |
5.1.6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44-45页 |
5.1.7 干旱胁迫模拟 | 第45页 |
5.1.8 基因表达分析 | 第45-47页 |
5.1.9 生理指标测定 | 第47-48页 |
5.1.9.1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5.1.9.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5.2.1 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结果 | 第48页 |
5.2.2 干旱胁迫处理结果 | 第48-49页 |
5.2.3 基因定量PCR结果 | 第49-50页 |
5.2.4 定量表达分析 | 第50页 |
5.2.5 丙二醛含量的比较 | 第50-51页 |
5.2.6 过氧化氢含量的比较 | 第51页 |
5.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的比较 | 第51页 |
5.2.8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5.3 讨论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讨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