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B分集接收天线及基站阵列天线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卫星信号接收天线 | 第11-16页 |
1.2.1 高增益定向天线 | 第11-12页 |
1.2.2 小型宽波束天线 | 第12-14页 |
1.2.3 天线分集技术 | 第14-16页 |
1.3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 | 第16-17页 |
1.3.1 基站天线常见形式 | 第16-17页 |
1.3.2 智能天线 | 第17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车载卫星电视信号接收方案 | 第19-46页 |
2.1 CMMB 框架及链路分析 | 第19-24页 |
2.1.1 CMMB 标准及系统框架 | 第19-21页 |
2.1.2 星地链路分析 | 第21-24页 |
2.2 移动信道传播特性 | 第24-36页 |
2.2.1 信道衰落与改善措施 | 第25-27页 |
2.2.2 城市环境与传输损耗 | 第27-30页 |
2.2.3 绕射分析与极化改变 | 第30-36页 |
2.3 天线分集方案 | 第36-45页 |
2.3.1 三种基本分集方案比较 | 第36-38页 |
2.3.2 双圆极化分集技术 | 第38-39页 |
2.3.3 分支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2.3.4 分集合并技术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双圆极化宽波束微带天线 | 第46-66页 |
3.1 天线指标要求的确定 | 第46-47页 |
3.1.1 天线辐射方向图与增益 | 第46-47页 |
3.1.2 极化特性与轴比方向图 | 第47页 |
3.2 缝隙耦合双圆极化微带天线 | 第47-58页 |
3.2.1 基本结构与分析 | 第48-52页 |
3.2.2 贴片形状的比较 | 第52-54页 |
3.2.3 寄生贴片的作用 | 第54-56页 |
3.2.4 地板尺寸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 高次模双圆极化微带天线 | 第58-65页 |
3.3.1 高次模辐射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58-59页 |
3.3.2 天线结构与性能 | 第59-61页 |
3.3.3 寄生贴片的作用 | 第61-63页 |
3.3.4 地板尺寸的影响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TD-SCDMA 基站天线 | 第66-90页 |
4.1 类型、构成及要求 | 第66-67页 |
4.2 天线单元设计 | 第67-76页 |
4.2.1 正交矩形贴片单元 | 第67-73页 |
4.2.2 开槽椭圆贴片单元 | 第73-75页 |
4.2.3 平衡非平衡馈电比较 | 第75-76页 |
4.3 馈电网络设计 | 第76-80页 |
4.3.1 微带整体馈电 | 第76-78页 |
4.3.2 微带转同轴馈电 | 第78-80页 |
4.4 校准网络设计 | 第80-84页 |
4.4.1 校准网络原理结构 | 第80-83页 |
4.4.2 校准网络测试结果 | 第83-84页 |
4.5 整体测试结果 | 第84-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