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敏捷软件开发的出现和发展 | 第11-12页 |
1.2.2 信息系统的开发 | 第12-13页 |
1.2.3 敏捷软件过程管理研究 | 第13-14页 |
1.3 敏捷软件开发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动机和主要工作 | 第14-17页 |
1.4.1 敏捷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在过程管理上研究的偏见 | 第14-15页 |
1.4.2 敏捷软件开发项目应对变化的理论体系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1.4.3 敏捷软件过程对于提高我国软件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4 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敏捷软件开发过程 | 第18-34页 |
2.1 敏捷 | 第18-19页 |
2.2 敏捷宣言与原则 | 第19-20页 |
2.3 敏捷开发方法 | 第20-29页 |
2.3.1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 第22-25页 |
2.3.2 SCRUM | 第25-28页 |
2.3.3 RUP | 第28-29页 |
2.4 敏捷开发相关分析 | 第29-31页 |
2.4.1 敏捷开发方法与CMM | 第29-30页 |
2.4.2 敏捷开发方法与面向对象 | 第30页 |
2.4.3 从设计模式看敏捷开发方法 | 第30-31页 |
2.5 敏捷软件的项目管理 | 第31-33页 |
2.5.1 项目管理的过程观 | 第31页 |
2.5.2 软件过程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31-33页 |
2.5.3 敏捷软件过程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 第33页 |
2.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敏捷软件过程管理的A-PASS 容变模型 | 第34-46页 |
3.1 容变能力与容变过程 | 第34-37页 |
3.1.1 容变 | 第36页 |
3.1.2 容变过程 | 第36-37页 |
3.2 容变软件过程管理的信息加工过程 | 第37页 |
3.3 A-PASS 容变过程模型 | 第37-42页 |
3.3.1 A-PASS 容变过程模型 | 第38-39页 |
3.3.2 注意过程 | 第39-40页 |
3.3.3 加工过程 | 第40-41页 |
3.3.4 计划过程 | 第41-42页 |
3.4 容变过程的动态建构 | 第42-43页 |
3.4.1 同化作用 | 第43页 |
3.4.2 顺化作用 | 第43页 |
3.4.3 平衡 | 第43页 |
3.5 A-PASS 的过程诊断与改进 | 第43-44页 |
3.6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A-PASS 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46-69页 |
4.1 某学院数字校园项目设计与建模中A-PASS 模型的应用 | 第46-56页 |
4.1.1 项目简介 | 第46-47页 |
4.1.2 项目应用敏捷方法的要素分析 | 第47-48页 |
4.1.3 计划过程降低系统开发风险 | 第48-49页 |
4.1.4 需求分析阶段A-PASS 模型的应用 | 第49-53页 |
4.1.5 注意过程和加工过程明确开发重点,加快交付速度 | 第53-56页 |
4.2 A-PASS 模型在BIGEASY 项目中应用 | 第56-68页 |
4.2.1 项目简介 | 第56-57页 |
4.2.2 项目体系结构 | 第57-59页 |
4.2.3 探索阶段——用户用例(Use Case) | 第59-60页 |
4.2.4 迭代计划 | 第60-63页 |
4.2.5 A-PASS 在迭代期间应用 | 第63-67页 |
4.2.6 A-PASS 模型在项目应用中的成果 | 第67-68页 |
4.3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9-71页 |
5.1 总结 | 第6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