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应急通信系统概述 | 第9-14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应急通信系统概述 | 第10-12页 |
1.3 应急通信车 | 第12-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应急通信平台各种接入网络 | 第14-18页 |
2.1 固定电话方式的应急通信 | 第15页 |
2.2 移动方式的应急通信 | 第15-17页 |
2.2.1 卫星应急通信 | 第16页 |
2.2.2 应急电台 | 第16-17页 |
2.2.3 互联网应急通信 | 第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应急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探讨 | 第18-37页 |
3.1 码分蜂窝系统技术 | 第18-19页 |
3.2 卫星 | 第19-24页 |
3.2.1 VSAT 概述 | 第20-21页 |
3.2.2 VSAT 构建应急通信网络技术 | 第21-24页 |
3.2.3 卫星技术特点 | 第24页 |
3.3 无线WIFI | 第24-27页 |
3.3.1 WIFI 系统简介 | 第24-27页 |
3.3.2 WIFI 技术特点 | 第27页 |
3.4 高速无线接入系统 Wimax | 第27-30页 |
3.4.1 Wimax 系统概述 | 第27-28页 |
3.4.2 WiMAX 宽带无线接入的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3.4.3 WIMAX 技术优缺点 | 第29-30页 |
3.5 数字集群 | 第30-34页 |
3.5.1 数字集群TETRA 网络技术简介 | 第30-31页 |
3.5.2 TETRA 系统特点 | 第31-33页 |
3.5.3 TETRA 技术优缺点 | 第33-34页 |
3.6 短波通信 | 第34-36页 |
3.6.1 短波通信简介 | 第34-35页 |
3.6.2 短波技术优缺点 | 第35-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应急通信无线接入技术干扰分析 | 第37-96页 |
4.1 时分蜂窝系统/码分蜂窝系统共站干扰分析 | 第37-44页 |
4.1.1 概述 | 第37-38页 |
4.1.2 网间干扰定性分析 | 第38-40页 |
4.1.3 网间干扰定量分析 | 第40-43页 |
4.1.4 网间干扰解决方案 | 第43-44页 |
4.2 WCDMA 与其他主要移动通信系统基站间干扰分析 | 第44-56页 |
4.2.1 WCDMA 与GSM 干扰隔离和共存 | 第46-48页 |
4.2.2 WCDMA 与PHS 干扰隔离和共存 | 第48-51页 |
4.2.3 WCDMA 与WCDMA 干扰隔离和共存 | 第51-52页 |
4.2.4 WCDMA 与CDMA2000 干扰隔离和共存 | 第52页 |
4.2.5 WCDMA 和TD-SCDMA 干扰隔离与共存 | 第52-53页 |
4.2.6 有效的干扰预防措施 | 第53-56页 |
4.3 WCDMA 与高速无线接入系统共存干扰仿真分析 | 第56-66页 |
4.3.1 引言 | 第56页 |
4.3.2 干扰产生及类型 | 第56-57页 |
4.3.3 系统仿真分析 | 第57-62页 |
4.3.4 仿真结果 | 第62-66页 |
4.3.5 结论 | 第66页 |
4.4 WCDMA 与无绳电话系统共存时的干扰仿真分析 | 第66-73页 |
4.4.1 频率干扰原理分析 | 第66-67页 |
4.4.2 干扰类型及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4.4.3 仿真及假设 | 第68-70页 |
4.4.4 仿真结果 | 第70-72页 |
4.4.5 结论及建议 | 第72-73页 |
4.5 WCDMA 与TD-SCDMA 系统共存时的干扰仿真分析 | 第73-85页 |
4.5.1 邻频干扰原理 | 第73-74页 |
4.5.2 确定性计算方法 | 第74-76页 |
4.5.3 静态仿真模拟方法 | 第76-84页 |
4.5.4 结论 | 第84-85页 |
4.6 异构网络的切换技术分析 | 第85-94页 |
4.6.1 概述 | 第85-87页 |
4.6.2 WLAN 与UMTS 的交叉融合 | 第87-89页 |
4.6.3 松耦合 | 第89-91页 |
4.6.4 紧耦合 | 第91-94页 |
4.6.5 小结 | 第9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应急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 | 第96-105页 |
5.1 互联互通技术实现 | 第96-98页 |
5.2 通信车与指挥中心的通信-工程应用设计举例 | 第98-10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05-11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5-109页 |
6.2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109-11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符号与标记(附录1)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