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政府环境责任的研究述评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政府环境责任的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第2章 大气污染防治及其政府责任的理论概述 | 第15-23页 |
2.1 大气污染防治及其政府责任的基本概念 | 第15-18页 |
2.1.1 大气污染 | 第15-16页 |
2.1.2 大气污染防治 | 第16页 |
2.1.3 政府责任 | 第16-18页 |
2.2 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2.1 权责一致原则 | 第18-19页 |
2.2.2 顾客中心理论 | 第19页 |
2.2.3 公民环境权理论 | 第19-20页 |
2.3 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的具体内容 | 第20-23页 |
2.3.1 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标准体系 | 第20-21页 |
2.3.2 优化环境行政执法方式 | 第21页 |
2.3.3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的问责监督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地方政府责任缺失的现象及其原因 | 第23-28页 |
3.1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地方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 第23-25页 |
3.1.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3-24页 |
3.1.2 大气环境信息公开不透明 | 第24页 |
3.1.3 大气污染防治主体单一 | 第24-25页 |
3.1.4 地方政府间协作存障碍 | 第25页 |
3.2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地方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3.2.1 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理念滞后 | 第25-26页 |
3.2.2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 第26页 |
3.2.3 政府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 | 第26-27页 |
3.2.4 区域联防联治的激励机制乏力 | 第27-28页 |
第4章 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和启示 | 第28-35页 |
4.1 国内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和启示 | 第28-30页 |
4.1.1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 | 第28-29页 |
4.1.2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启示 | 第29-30页 |
4.2 国外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和启示 | 第30-35页 |
4.2.1 英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经验 | 第30-32页 |
4.2.2 英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启示 | 第32-35页 |
第5章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中地方政府责任的对策建议 | 第35-45页 |
5.1 建立科学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 第35-37页 |
5.1.1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体功能 | 第35页 |
5.1.2 加快各项配套制度的建设 | 第35-36页 |
5.1.3 细化法律条文的操作规定 | 第36-37页 |
5.2 定型全面的大气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37-39页 |
5.2.1 明确大气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 | 第37-38页 |
5.2.2 充实大气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38-39页 |
5.2.3 规范大气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序 | 第39页 |
5.3 创新多中心的大气污染防治主体模式 | 第39-42页 |
5.3.1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 第39-40页 |
5.3.2 加强对企业防治责任的规制 | 第40-41页 |
5.3.3 引导社会公众积极性的参与 | 第41-42页 |
5.4 纳入合理的污染防治绩效考核机制 | 第42-45页 |
5.4.1 注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考核 | 第42-43页 |
5.4.2 探索区域联防联治的绩效考核办法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