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1.2.1 美国相关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英国相关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3 日本相关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4 新加坡相关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 “精神贫困”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2.2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概念 | 第17页 |
3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 | 第17-26页 |
3.1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7-20页 |
3.1.1 无谓消磨时间与青春 | 第17-18页 |
3.1.2 封闭排他现象有所扩散 | 第18-19页 |
3.1.3 无边享乐思想悄然盛行 | 第19-20页 |
3.1.4 冲破法律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 第20页 |
3.2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成因 | 第20-26页 |
3.2.1 主动适应能力不佳 | 第21-22页 |
3.2.2 自我认识评价失当 | 第22-23页 |
3.2.3 包办式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4 高校思想教育效果较差 | 第24页 |
3.2.5 社会不良风潮的影响 | 第24-26页 |
4 解决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对策 | 第26-36页 |
4.1 当代大学生应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 第27-29页 |
4.1.1 努力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 第27-28页 |
4.1.2 积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 第28页 |
4.1.3 在实践中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28-29页 |
4.2 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 第29-36页 |
4.2.1 家庭教育要注重阶段性 | 第29-32页 |
4.2.2 高校思想教育要更具针对性 | 第32-34页 |
4.2.3 社会环境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