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谐波的分析与防治 | 第11-16页 |
1.2.1 谐波的定义及来源 | 第11-13页 |
1.2.2 谐波的危害 | 第13页 |
1.2.3 抑制谐波的方法及标准 | 第13-16页 |
1.3 电力有源滤波器的发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电力有源滤波器基本原理 | 第19-37页 |
2.1 电力有源滤波器工作原理 | 第19-24页 |
2.1.1 电力有源滤波器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2.1.2 电力有源滤波器分类与拓扑结构 | 第20-24页 |
2.2 谐波电流的检测方法 | 第24-31页 |
2.2.1 检测技术的分类 | 第24-25页 |
2.2.2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第25-30页 |
2.2.3 ip-iq 谐波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2.3 谐波电流的补偿控制 | 第31-35页 |
2.3.1 三角波比较法 | 第31-32页 |
2.3.2 滞环控制方法 | 第32-33页 |
2.3.3 单周期控制法 | 第33-34页 |
2.3.4 重复控制理论 | 第34-35页 |
2.3.5 智能控制法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滞环控制方法的优化及基于 MATLAB 的仿真分析 | 第37-50页 |
3.1 传统滞环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3.1.1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 | 第37页 |
3.1.2 滞环控制仿真模型及其参数设置 | 第37-40页 |
3.1.3 传统滞环控制仿真结果 | 第40-42页 |
3.1.4 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3.2 滞环控制方法的优化策略 | 第43-46页 |
3.2.1 自适应滞环控制方法 | 第43-45页 |
3.2.2 双滞环控制方法 | 第45-46页 |
3.3 优化后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 TMS320F2812 的并联电力有源滤波器实验 | 第50-71页 |
4.1 并联有源滤波器总体结构 | 第50页 |
4.2 系统参数的确定 | 第50-53页 |
4.2.1 APF 系统容量 | 第51页 |
4.2.2 直流侧电容容量 | 第51页 |
4.2.3 滤波电感的大小 | 第51-53页 |
4.3 硬件电路部分 | 第53-63页 |
4.3.1 IPM 智能功率模块 | 第53-54页 |
4.3.2 信号检测与调理电路 | 第54-55页 |
4.3.3 驱动电路 | 第55-56页 |
4.3.4 F2812CPU 控制单元 | 第56-58页 |
4.3.5 缓冲电路 | 第58-59页 |
4.3.6 保护电路 | 第59-63页 |
4.4 软件主程序设计 | 第63-64页 |
4.5 子程序功能及流程图 | 第64-70页 |
4.5.1 捕获子程序 | 第64-65页 |
4.5.2 信号 A/D 采样程序 | 第65-66页 |
4.5.3 谐波电流计算子程序 | 第66-67页 |
4.5.4 巴特沃斯滤波器 | 第67-68页 |
4.5.5 补偿控制子程序 | 第68页 |
4.5.6 直流侧电压 PI 控制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71-80页 |
5.1 实验系统参数的选配 | 第71页 |
5.2 系统实验波形 | 第71-76页 |
5.2.1 负载电流波形 | 第71-73页 |
5.2.2 过零检测波形 | 第73页 |
5.2.3 指令电流波形 | 第73-75页 |
5.2.4 直流侧电压波形 | 第75-76页 |
5.3 传统滞环控制方法波形 | 第76-77页 |
5.4 优化后的滞环控制方法波形 | 第77-78页 |
5.5 两种方法 PWM 脉冲波形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