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诗经》郑、卫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8页 |
(一) 古代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二) 近现代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二、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一) 研究范围和思路 | 第18-19页 |
(二) 相关概念 | 第19页 |
三、 研究意义、方法和前景 | 第19-22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诗经》郑、卫地域诗歌与周代地理气候 | 第22-56页 |
第一节 三监史事与邶、鄘、卫地域考辨 | 第22-34页 |
一、 三监史事与叛乱原因 | 第22-24页 |
二、 三监人物考辨 | 第24-29页 |
(一) 三监的三种说法 | 第24-26页 |
(二) “监”的含义及三监人物述证 | 第26-28页 |
(三) 从霍叔的地位和结局反证三监不包括霍叔 | 第28-29页 |
三、 三监地域方位考辨 | 第29-34页 |
第二节 气候对《诗经》郑、卫诗歌的影响 | 第34-45页 |
一、 郑、卫风诗产生时期的气候和植被 | 第34-37页 |
(一) 卫诗产生时期的气候状况 | 第34-36页 |
(二) 郑诗产生时期的气候状况 | 第36-37页 |
(三) 郑、卫诗歌产生时期的植被状况 | 第37页 |
二、 气候对郑、卫诗歌的影响 | 第37-45页 |
(一) 气候对人类情绪及文学作品的影响 | 第37-39页 |
(二) 气候对郑、卫诗歌意象使用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三) 气候对郑、卫诗歌风貌的影响 | 第41-45页 |
第三节 区域历史地理与郑、卫诗歌 | 第45-56页 |
一、 郑地和卫地的历史地理特征 | 第45-49页 |
(一) 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 第45-47页 |
(二) 卫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 第47页 |
(三) 汉代史籍对郑地和卫地地理特征的描述 | 第47-49页 |
二、 郑诗中的自然地理 | 第49-51页 |
(一) 《郑风》中的地形特点 | 第49页 |
(二) 《郑风》中的河流 | 第49-50页 |
(三) 《郑风》中的树木植被 | 第50-51页 |
三、 自然地理环境对卫、秦风诗影响比较 | 第51-56页 |
(一) 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学景观的差异 | 第52-53页 |
(二) 地理气候影响下地域物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别 | 第53-54页 |
(三) 自然地理影响下文化风习的不同 | 第54-56页 |
第二章 《诗经》郑、卫诗歌风俗文化考论 | 第56-96页 |
第一节 郑、卫婚恋诗地域文化特征比较 | 第56-68页 |
一、 郑、卫婚恋诗比较 | 第57-58页 |
二、 卫地的桑间濮上传统 | 第58-63页 |
三、 郑地婚恋诗的地理文化根源 | 第63-68页 |
第二节 郑、卫诗歌的审美风俗 | 第68-80页 |
一、 郑、卫诗歌中的尚武风俗 | 第68-74页 |
(一) 卫诗尚武风俗探源 | 第69-73页 |
(二) 郑诗尚武风俗探源 | 第73-74页 |
二、 郑、卫诗歌中的审美风俗 | 第74-80页 |
(一) 以硕大为美的审美观 | 第74-76页 |
(二) 以白为美的服色审美风俗 | 第76-78页 |
(三) 用玉风俗 | 第78-80页 |
第三节 郑、卫诗歌与宴饮文化 | 第80-85页 |
一、 酒文化的源头与宴饮礼仪的产生 | 第80-82页 |
二、 《诗经》中的宴饮礼仪 | 第82-83页 |
三、 《诗经》郑、卫风诗中的饮酒风俗 | 第83-85页 |
第四节 卫诗与商、周文化 | 第85-96页 |
一、 商、周文化对卫地的共同影响 | 第85-89页 |
(一) 商文化对卫地的影响 | 第86-88页 |
(二) 周文化对卫地的影响 | 第88-89页 |
二、 卫诗中的商周二元文化 | 第89-93页 |
(一) 刺淫诗中的二元文化 | 第89-92页 |
(二) 违礼诗中的二元文化 | 第92-93页 |
三、 文化的二元影响在其它风诗中的表现 | 第93-96页 |
第三章 《诗经》郑、卫诗歌的主题 | 第96-158页 |
第一节 《邶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 第96-118页 |
一、 婚姻爱情诗 | 第96-105页 |
二、 政治和出仕诗 | 第105-109页 |
三、 贬刺诗 | 第109-110页 |
四、 其它诗歌 | 第110-117页 |
五、 《邶风》的主题特点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鄘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 第118-130页 |
一、 讽刺诗 | 第119-122页 |
二、 赞美诗 | 第122-126页 |
三、 婚姻爱情诗 | 第126-128页 |
四、 忧思诗 | 第128-129页 |
五、 《鄘风》的主题特点 | 第129-130页 |
第三节 卫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 第130-141页 |
一、 讽刺诗 | 第130-132页 |
二、 赞美诗 | 第132-135页 |
三、 征战诗 | 第135-136页 |
四、 婚姻爱情诗 | 第136-138页 |
五、 忧思诗 | 第138-140页 |
六、 《卫风》的主题特点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郑风诗歌主题与产生时代 | 第141-158页 |
一、 婚姻爱情诗 | 第142-150页 |
二、 贵族赞美诗 | 第150-154页 |
三、 讽刺诗、唱和诗等 | 第154-156页 |
四、 《郑风》的主题特点 | 第156-158页 |
第四章 《诗经》卫诗的排序原则与“郑卫之音” | 第158-177页 |
第一节 “郑卫之音”考论 | 第158-170页 |
一、 “郑卫之音”的历史评价 | 第159-162页 |
二、 “郑卫之音”的特征 | 第162-164页 |
三、 “郑卫之音”的渊源与发展 | 第164-167页 |
四、 儒家对“郑卫之音”的批判 | 第167-170页 |
第二节 卫诗的排序原则 | 第170-177页 |
一、 卫诗的分编排序原则 | 第170-174页 |
二、 文化根源 | 第174-177页 |
第五章 郑、卫诗歌的艺术风貌 | 第177-197页 |
第一节 郑诗的题材和艺术特征 | 第177-188页 |
一、 率真自然的婚姻爱情吟唱 | 第177-182页 |
二、 散文化和叙事性新特点 | 第182-185页 |
三、 自由欢快、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卫诗的题材和艺术特征 | 第188-197页 |
一、 对贵族生活的多方位全面展示 | 第189-190页 |
二、 细致传神的人物刻画 | 第190-192页 |
三、 忧思伤怀的情感基调 | 第192-197页 |
第六章 卫诗个案研究史述评——以《邶风·简兮》《鄘风·桑中》为中心 | 第197-213页 |
第一节 《邶风·简兮》主题的历时研究 | 第197-203页 |
一、 唐前“社会功能说” | 第198-199页 |
二、 宋代“自嘲说”及隐含的时代背景 | 第199-201页 |
三、 清人的“贤者自伤说” | 第201-202页 |
四、 现当代思潮下的“爱情说” | 第202-203页 |
第二节 《鄘风·桑中》主题的历时研究 | 第203-213页 |
一、 文学功用观念下的“刺奔说”与“刺淫说” | 第204-205页 |
二、 理学背景下的“淫诗说” | 第205-209页 |
三、 从文本出发的“爱恋情诗说” | 第209-210页 |
四、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原始习俗说” | 第210-213页 |
结语 | 第213-21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5-2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0-221页 |
致谢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