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汽油机小型化 | 第13-14页 |
1.3 可变排量技术介绍 | 第14-20页 |
1.3.1 国外可变排量技术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2 国内可变排量技术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发动机 GT-power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21-37页 |
2.1 GT-power 软件介绍及其计算原理 | 第21-25页 |
2.1.1 GT-power 软件介绍 | 第21页 |
2.1.2 GT-power 计算原理 | 第21-25页 |
2.2 发动机模型搭建 | 第25-34页 |
2.2.1 发动机进、排气管的建模 | 第26-29页 |
2.2.2 发动机进、排气门的建模 | 第29-30页 |
2.2.3 喷油器的设置 | 第30-31页 |
2.2.4 发动机气缸模块 | 第31-34页 |
2.3 发动机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第34页 |
2.4 变排量技术工作范围设定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可变排量技术的稳态节油效果及优化研究 | 第37-55页 |
3.1 废气回流式变排量方式 | 第37-44页 |
3.1.1 废气回流式停缸方式设计 | 第37-39页 |
3.1.2 废气回流式停缸方式的能量守恒分析 | 第39-42页 |
3.1.3 废气回流式停缸方式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4 废气回流式停缸方式停缸区域 MAP | 第43-44页 |
3.2 停气门式变排量方式及优化 | 第44-53页 |
3.2.1 停气门式变排量方式的设计 | 第44-45页 |
3.2.2 停缸位置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曲轴扭矩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3 停气门变排量发动机配气相位优化 | 第47-49页 |
3.2.4 燃油经济性对比及停缸区域 MAP 的优化 | 第49-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变排量瞬时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55-75页 |
4.1 直喷汽油机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60页 |
4.1.1 发动机联合仿真技术概述 | 第55页 |
4.1.2 发动机瞬时扭矩的计算原理 | 第55-57页 |
4.1.3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7-60页 |
4.2 四缸工作到两缸工作瞬时过程的控制策略 | 第60-65页 |
4.2.1 节气门增大速率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2 节气门增大时刻和特性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3 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4 过渡排量工作时间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 两缸工作到四缸工作瞬时过程的控制策略 | 第65-70页 |
4.3.1 节气门减小速率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2 节气门减小时刻和特性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3 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4 过渡排量工作时间对扭矩波动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 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变排量技术应用的初步研究 | 第70-74页 |
4.4.1 发动机控制模块介绍 | 第70-72页 |
4.4.2 应用效果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75-77页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