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3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2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依据 | 第16-25页 |
2.1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一般分析 | 第16-19页 |
2.1.1 公共体育服务 | 第16页 |
2.1.2 体育社会组织 | 第16-17页 |
2.1.3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界定、特征及模式 | 第17-19页 |
2.2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治理理论 | 第21页 |
2.3 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府介入体育社会组织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3页 |
2.3.1 动力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2.3.2 价值取向分析 | 第22-23页 |
2.4 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府介入体育社会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5页 |
3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3.1 我国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演变历程 | 第25-26页 |
3.1.1 政府提供阶段 | 第25页 |
3.1.2 合作阶段 | 第25-26页 |
3.1.3 购买阶段 | 第26页 |
3.2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 | 第26-28页 |
3.3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典型案例—以常州市为例 | 第28-29页 |
3.4 我国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3.4.1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 第30页 |
3.4.2 观念没有转变 | 第30页 |
3.4.3 筹资渠道单一 | 第30-31页 |
3.4.4 体育社会组织注册制度不科学,专业性不强 | 第31-32页 |
3.4.5 监管评价体系缺失 | 第32-33页 |
4 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 第33-40页 |
4.1 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探究 | 第33-35页 |
4.1.1 合同购买模式 | 第33-34页 |
4.1.2 补贴购买模式 | 第34-35页 |
4.2 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 | 第35-38页 |
4.2.1 美国的经验 | 第35-36页 |
4.2.2 英国的经验 | 第36-37页 |
4.2.3 德国的经验 | 第37-38页 |
4.3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38-40页 |
5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建议 | 第40-49页 |
5.1 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原则 | 第40-41页 |
5.2 明确政府在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角色定位 | 第41-42页 |
5.3 建立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保障 | 第42-44页 |
5.3.1 完善相关法律 | 第42页 |
5.3.2 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 第42-43页 |
5.3.3 完善监管评价机制 | 第43-44页 |
5.4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 第44-46页 |
5.4.1 培养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激活竞争机制 | 第44-45页 |
5.4.2 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 | 第45页 |
5.4.3 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与社会公信度 | 第45-46页 |
5.5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 第46-47页 |
5.5.1 发挥公众的监督力量 | 第46页 |
5.5.2 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 | 第46-47页 |
5.6 相关配套改革 | 第47-49页 |
5.6.1 推进体育事业单位改革 | 第47页 |
5.6.2 合理确定公共体育服务购买合同期限 | 第47页 |
5.6.3 实行网上评标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