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水质监测论文

基于超声衰减的污水悬浊液浓度检测装置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5页
        1.1.1 我国水体污染和污水处理现状第11-12页
        1.1.2 悬浊液浓度测量的方法第12-15页
    1.2 超声波应用现状简介第15-17页
        1.2.1 超声波的概念与主要特点第15-16页
        1.2.2 超声波的应用方式和领域第16-17页
    1.3 超声波检测的原理第17-19页
        1.3.1 超声波的特性参数第17-18页
        1.3.2 超声波特性参数的测量第18-19页
    1.4 超声波在浓度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3 本文研究内容第21页
    1.5 论文组织架构第21-22页
    1.6 本章小结第22-25页
2. 超声波检测悬浊液浓度的理论基础第25-39页
    2.1 污水悬浊液的特性第25-27页
        2.1.1 污水悬浊液的成分第25-26页
        2.1.2 固体颗粒物的粒度第26-27页
    2.2 超声波的特性第27-31页
        2.2.1 超声波的分类第27-28页
        2.2.2 超声波的物理参量第28-31页
    2.3 超声波在悬浊液中的传播与衰减特性第31-35页
        2.3.1 超声波的散射衰减第31-34页
        2.3.2 超声波的吸收衰减第34-35页
    2.4 污水浓度的超声检测原理第35-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 超声浓度检测衰减模型研究第39-53页
    3.1 几种经典的悬浊液中超声衰减模型第39页
    3.2 Lamb-Urick声衰减模型第39-42页
    3.3 Epstein悬浊液超声衰减模型第42-46页
        3.3.1 非“长波长”条件下的衰减模型第42-45页
        3.3.2 “长波长”条件下的衰减模型第45-46页
    3.4 唐应吾超声衰减模型第46-49页
        3.4.1 固体颗粒的排列模型第46-47页
        3.4.2 悬浊液超声衰减模型第47-49页
    3.5 超声波衰减模型的简化第49-51页
        3.5.1 超声散射衰减的经验公式第49-50页
        3.5.2 理论模型的简化分析第50-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4 超声衰减浓度检测试验平台的建立第53-77页
    4.1 试验平台总体设计第53-56页
        4.1.1 设计目标与要求第53页
        4.1.2 检测方案的选择与确定第53-55页
        4.1.3 平台的总体架构与工作流程第55-56页
    4.2 超声换能器第56-61页
        4.2.1 超声换能器的分类第56-57页
        4.2.2 超声换能器的选择第57-59页
        4.2.3 换能器的特性分析第59-61页
    4.3 超声波发射电路的设计第61-67页
        4.3.1 探头激励方式的选择第61-63页
        4.3.2 脉冲信号发生电路第63-65页
        4.3.3 触发脉冲产生电路第65-67页
    4.4 接收电路的阻抗匹配第67-70页
        4.4.1 压电换能器的阻抗特性第67-68页
        4.4.2 压电换能器谐振阻抗的测试第68-69页
        4.4.3 阻抗匹配电路设计第69-70页
    4.5 信号采样电路设计第70-74页
        4.5.1 FPGA控制芯片的选择第70-72页
        4.5.2 A/D采样芯片的选择第72-73页
        4.5.3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第73-74页
    4.6 USB微控制器的选择第74-75页
    4.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5 浓度检测实验与数据处理第77-85页
    5.1 实验器材准备第77-79页
    5.2 试验平台的初步设置第79-80页
        5.2.1 收发换能器中心距的确定第79页
        5.2.2 激励脉冲电源电压的确定第79-80页
    5.3 实验与数据采集处理第80-83页
        5.3.1 浓度检测实验第80-81页
        5.3.2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81-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5-89页
    6.1 全文总结第85-86页
    6.2 工作展望第86-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声道气体超声波流量计流场补偿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网状仿生耦合单元的特征参数对滚动导轨耐磨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