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7-8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3页 |
1.4.1 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研究 | 第10-11页 |
1.4.2 国内高校联合办学研究 | 第11-13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协同治理理论与高校联合办学 | 第15-23页 |
2.1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5-19页 |
2.1.1 协同治理的主要思想 | 第15-17页 |
2.1.2 协同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 | 第17-18页 |
2.1.3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2 协同治理理论对高校联合办学的作用和意义 | 第19-23页 |
2.2.1 高校联合办学的目的 | 第19-20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对高校联合办学作用和意义 | 第20页 |
2.2.3 协同治理理论在联合办学中的形态分析 | 第20-23页 |
第3章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高校联合办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3-30页 |
3.1 以武汉“七校联盟”办学为例,分析联合办学的现状 | 第23-26页 |
3.1.1 主要模式 | 第23-24页 |
3.1.2 合作的领域 | 第24页 |
3.1.3 办学效果 | 第24-26页 |
3.2 以武汉“七校联盟”办学为例,对高校联合办学在协同度上的问题分析 | 第26-30页 |
3.2.1 从“七校联盟”反观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度保障上的缺失 | 第26-27页 |
3.2.2 武汉“七校联盟”的“轮值管理”机制透射出联合办学组织层面的问题 | 第27页 |
3.2.3 高校联合办学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上导致运行机制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4 联合办学中资源共享的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 第28-30页 |
第4章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高校联合办学的对策研究 | 第30-35页 |
4.1 加强协同平台建设,增进协同主体多元 | 第30-31页 |
4.2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 | 第31-32页 |
4.3 健全联合办学的协同运行保障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 | 第32-33页 |
4.4 发挥政府在联合办学中的“善治”作用,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 | 第33-3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5-36页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第35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