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石油产品论文

焦化轻油加氢制备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说明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2页
    1.1 能源现状第14-15页
    1.2 我国汽油特点第15-16页
    1.3 焦化轻油的利用现状第16-19页
    1.4 加氢工艺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4.1 粗苯加氢精制工艺进展第19页
        1.4.2 FCC汽油的加氢工艺进展第19-20页
        1.4.3 煤焦油的加氢工艺进展第20-21页
    1.5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进展第21-28页
        1.5.1 载体第22-24页
        1.5.2 活性组分第24-25页
        1.5.3 助剂第25-27页
        1.5.4 催化剂制备方法第27-28页
        1.5.5 非硫化态催化剂第28页
    1.6 焦化轻油加氢改质的必要性第28-29页
    1.7 本文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9-3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2-46页
    2.1 实验前期准备第32-35页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2-33页
        2.1.2 反应器的选择第33页
        2.1.3 炉子恒温曲线的测定第33-34页
        2.1.4 催化剂和稀释剂粒度的确定第34-35页
    2.2 实验原料第35-40页
        2.2.1 分析仪器及方法第35-36页
        2.2.2 焦化轻油的全组成第36-37页
        2.2.3 焦化轻油中的总硫含量及硫化物的类型分布第37-38页
        2.2.4 硫化物的定量分析第38-40页
    2.3 催化剂的制备第40-41页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41-43页
        2.4.1 预硫化第41-42页
        2.4.2 催化剂评价方法第42-43页
    2.5 催化剂的表征第43-44页
        2.5.1 XRD分析第43页
        2.5.2 N_2-BET分析第43页
        2.5.3 H_2-TPR程序升温还原第43页
        2.5.4 NH_3-TPD程序升温脱附第43-44页
    2.6 产物的分析及计算方法第44-46页
        2.6.1 辛烷值的测定第44页
        2.6.2 溴价第44-45页
        2.6.3 脱硫率和脱氮率第45-46页
第三章 工艺的确定及工艺参数的优化第46-58页
    3.1 工艺的确定第46-50页
    3.2 艺参数的优化第50-56页
        3.2.1 反应温度(TF)第51-52页
        3.2.2 反应压力(PF)第52-54页
        3.2.3 氢油体积比(H_2/Oil)第54-55页
        3.2.4 液体空速(LHSV)第55-56页
    3.3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催化剂的表征及选择第58-70页
    4.1 催化剂的表征第58-63页
        4.1.1 N_2-BET第58-59页
        4.1.2 XRD第59-60页
        4.1.3 H_2-TPR第60-62页
        4.1.4 NH_3-TPD第62-63页
    4.2 催化剂的活性考察第63-69页
        4.2.1 硫含量第63-65页
        4.2.2 溴价第65页
        4.2.3 辛烷值及其损失量第65-67页
        4.2.4 S、N、O杂原子化合物的脱除率比较第67-69页
    4.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磷改性催化剂的表征及活性评价第70-84页
    5.1 P改性催化剂的表征第71-77页
        5.1.1 N_2-BET第71-72页
        5.1.2 XRD第72-73页
        5.1.3 H_2-TPR第73-74页
        5.1.4 NH_3-TPD第74-77页
    5.2 P改性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77-83页
        5.2.1 产品油的硫含量及不同类型硫化物的分布第77-79页
        5.2.2 溴价与RON第79-80页
        5.2.4 S、N、O杂原子化合物的脱除率比较第80-82页
        5.2.5 催化剂的稳定性试验第82-83页
    5.3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8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84-85页
    6.2 本课题创新点第85-86页
    6.3 今后工作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8页
致谢第98-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结构聚丙烯成核剂的制备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超限检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