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莠去津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1-13页 |
1.1.1 莠去津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1.2 莠去津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3 莠去津对环境的污染状况 | 第12页 |
1.1.4 莠去津的生态毒理状况 | 第12-13页 |
1.2 莠去津废水处理方法综述 | 第13-19页 |
1.2.1 物理法 | 第13-14页 |
1.2.2 生物法 | 第14-16页 |
1.2.3 化学法 | 第16-19页 |
1.3 催化臭氧化技术 | 第19-24页 |
1.3.1 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 | 第19-21页 |
1.3.2 异相催化臭氧化技术 | 第21-24页 |
1.3.3 催化臭氧化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4-27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7-37页 |
2.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7-2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2 纳米TIO_2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 纳米TIO_2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29页 |
2.3.2 拉曼光谱(Raman) | 第29页 |
2.3.3 热分析(TG-DSC) | 第29页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9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9页 |
2.3.6 Zeta电位 | 第29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30页 |
2.4 催化臭氧化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5 分析检测试方法 | 第30-37页 |
2.5.1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30-31页 |
2.5.2 TOC分析 | 第31页 |
2.5.3 GC-MS产物分析 | 第31-32页 |
2.5.4 发光细菌毒性实验 | 第32页 |
2.5.5 羟基自由基(·OH)分析 | 第32-33页 |
2.5.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7页 |
第3章 纳米TiO_2的晶型形态与表面性质 | 第37-4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X射线衍射(XRD) | 第37-38页 |
3.3 拉曼光谱(RAMAN) | 第38-39页 |
3.4 热重分析(TG-DSC) | 第39-40页 |
3.5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 | 第40-42页 |
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2-43页 |
3.7 ZETA电位 | 第43页 |
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3-4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纳米TiO_2催化臭氧化降解莠去津的机理研究 | 第47-5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检测催化臭氧化体系中-OH | 第47-49页 |
4.3 荧光光度法检测催化臭氧化体系中·OH | 第49-55页 |
4.3.1 催化剂晶型对体系中·OH生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催化剂投量对体系中·OH生成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液相O_3浓度对催化臭氧化体系中·OH生成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4 溶液pH值对催化臭氧化体系中·OH生成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纳米TiO_2催化臭氧化降解莠去津的影响因素及产物分析 | 第57-71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催化剂晶型的臭氧化效果 | 第57-64页 |
5.2.1 催化剂晶型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2 溶液pH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3 臭氧投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4 催化剂投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2.5 莠去津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 降解产物 | 第64-68页 |
5.3.1 GC-MS对降解产物的分析 | 第64-66页 |
5.3.2 HPLC对降解产物的分析 | 第66-67页 |
5.3.3 降解产物的矿化程度 | 第67-68页 |
5.4 毒性分析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硕士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第81-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