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社会的哲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生态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生态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8-21页 |
2.1.1 生态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18-20页 |
2.1.2 生态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第20-21页 |
2.2 生态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 第22页 |
2.2.2 中国传统和谐生态伦理观 | 第22-23页 |
2.2.3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4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生态和谐社会的理论阐释 | 第26-34页 |
3.1 生态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 第26-29页 |
3.1.1 生态和谐与和谐社会辨析 | 第26-27页 |
3.1.2 生态和谐社会概念的界定 | 第27-29页 |
3.2 生态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29-32页 |
3.2.1 科学性 | 第29-30页 |
3.2.2 系统性 | 第30页 |
3.2.3 动态性 | 第30-31页 |
3.2.4 实践性 | 第31-32页 |
3.3 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思辨 | 第32-34页 |
3.3.1 人的自然回归:重拾生态道德观 | 第32页 |
3.3.2 人对自然的关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第32-33页 |
3.3.3 顺应自然之序: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 第33-34页 |
第4章 生态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 第34-41页 |
4.1 建设生态和谐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34-37页 |
4.1.1 公众参与生态和谐社会建设意识淡薄 | 第34-35页 |
4.1.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 第35-36页 |
4.1.3 缺乏有利于生态和谐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 | 第36页 |
4.1.4 尚未健全有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 | 第36-37页 |
4.2 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 第37-41页 |
4.2.1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 | 第37-38页 |
4.2.2 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 第38页 |
4.2.3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 | 第38-39页 |
4.2.4 不断建立健全法规政策 | 第39-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3页 |
5.1 对生态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分析 | 第41-42页 |
5.2 对生态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路径探讨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