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TIA的客车驾驶室人机工程学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1.2 新能源客车的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客车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理论与布置工具 | 第14-22页 |
2.1 人体模型 | 第14-15页 |
2.2 眼椭圆 | 第15-17页 |
2.2.1 眼椭圆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2 眼椭圆在B类车中定位与尺寸 | 第16-17页 |
2.2.3 眼椭圆在车辆中的应用 | 第17页 |
2.3 头廓包络面 | 第17-18页 |
2.3.1 B类车头廓包络面 | 第17-18页 |
2.3.2 头廓包络的意义 | 第18页 |
2.4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 | 第18-20页 |
2.4.1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概念 | 第19页 |
2.4.2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相关因素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客车驾驶室三维模型的设计 | 第22-34页 |
3.1 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3.2 驾驶员座椅的建立 | 第23-27页 |
3.2.1 驾驶员座椅的依据 | 第24-25页 |
3.2.2 座椅主要的设计参数 | 第25页 |
3.2.3 座椅与驾驶员适应性有关的参数设计 | 第25-27页 |
3.3 客车转向盘的建立 | 第27-30页 |
3.3.1 方向盘的作用 | 第27-28页 |
3.3.2 方向盘的设计参数 | 第28-30页 |
3.4 客车仪表板的建立 | 第30-32页 |
3.4.1 仪表板的作用及分类 | 第30页 |
3.4.2 仪表板的设计要求 | 第30-31页 |
3.4.3 仪表板的布置要求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客车驾驶室人机工程的校核 | 第34-50页 |
4.1 舒适性分析与校核 | 第34-37页 |
4.1.1 人体坐姿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4.1.2 客车驾驶员坐姿舒适性分析与校核 | 第35-37页 |
4.2 视野分析与校核 | 第37-46页 |
4.2.1 前风窗视野校核 | 第37-39页 |
4.2.2 A柱双目障碍角 | 第39-41页 |
4.2.3 后视野校核 | 第41-43页 |
4.2.4 风窗玻璃刮刷面积校核 | 第43-44页 |
4.2.5 仪表可视性校核 | 第44-46页 |
4.3 空间与可触及性分析与校核 | 第46-48页 |
4.3.1 手伸及性校核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应用模糊数学法进行评价 | 第50-62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5.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51-53页 |
5.2.1 权重的定义 | 第51页 |
5.2.2 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51-53页 |
5.3 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53-58页 |
5.4 驾驶室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 第58-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总结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