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成分分析仪器论文

非分光红外CO2浓度检测仪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气体浓度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3-14页
    1.3 气体浓度检测的发展趋势第14-15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第15-18页
第2章 标准气体的配制第18-26页
    2.1 配制标准气体的方法第18-20页
    2.2 配气设备及配气要求第20页
    2.3 配气方法的确定及误差分析第20-25页
        2.3.1 压力法配制标准气体第20-21页
        2.3.2 压力法配气的误差分析第21-22页
        2.3.3 质量流量法配制标准气体第22-23页
        2.3.4 质量流量法配气的误差分析第23-24页
        2.3.5 质量流量配气法的改进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CO_2浓度检测仪系统设计第26-48页
    3.1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第26-28页
        3.1.1 气体分子吸收光谱原理第26-27页
        3.1.2 CO_2气体的吸收光谱及光谱选择第27-28页
    3.2 红外吸收的检测原理第28-30页
        3.2.1 郎伯-比尔定律第28-29页
        3.2.2 CO_2吸收的计算第29-30页
    3.3 差分检测法第30-33页
        3.3.1 单波长双光路法第31-32页
        3.3.2 双波长单光路法第32-33页
    3.4 光源的选择第33-35页
        3.4.1 IRL715光源第33-35页
    3.5 探测器的选择第35-38页
        3.5.1 红外探测器分类第35-36页
        3.5.2 PYS3228传感器第36-38页
    3.6 光源调制第38-42页
        3.6.1 光源的调制种类及方式第38-39页
        3.6.2 本课题采用的红外光源调制第39-41页
        3.6.3 光源调制频率的确定第41-42页
    3.7 气室的结构和设计第42-46页
        3.7.1 气室类型第42-43页
        3.7.2 本课题气室结构的设计第43-44页
        3.7.3 气室尺寸的确定第44-46页
    3.8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红外CO_2浓度检测仪电路设计第48-64页
    4.1 CO_2浓度检测仪的整体框图第48页
    4.2 供电模块电路第48-51页
    4.3 光源驱动电路第51-52页
    4.4 信号处理电路第52-56页
        4.4.1 电压跟随电路第52-53页
        4.4.2 信号放大电路第53-56页
    4.5 单片机外围电路第56-57页
        4.5.1 MSP430F149单片机的主要特点第56页
        4.5.2 MSP430F149单片机对光源的控制第56-57页
        4.5.3 MSP430F149单片机对数据的采集以及AD转化第57页
    4.6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第57-61页
        4.6.1 液晶显示电路第58-59页
        4.6.2 USB转串口模块电路第59-60页
        4.6.3 RS-485通信接口第60-61页
    4.7 系统中的干扰第61-63页
        4.7.1 干扰的来源和分类第61-62页
        4.7.2 硬件抗干扰措施第62-63页
    4.8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第64-70页
    5.1 软件开发环境第64页
    5.2 系统主程序第64-65页
    5.3 光源驱动第65-66页
    5.4 A/D转换第66-67页
    5.5 与上位机通信第67-68页
    5.6 液晶显示第68页
    5.7 软件滤波第68页
    5.8 软件调试第68-69页
    5.9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第70-76页
    6.1 数据处理方法分析第70-72页
        6.1.1 差值计算法第70页
        6.1.2 比值计算法第70-72页
    6.2 仪器的标定第72-74页
        6.2.1 CO_2浓度检测仪的标定第72-73页
        6.2.2 数据的拟合第73-74页
    6.3 CO_2浓度检测仪的误差分析和计算第74-75页
    6.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结论第76页
    7.2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PC的LED光通信光学天线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光纤FP腔慢光的空气折射率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