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1-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 1.4.2 研究局限性 | 第14-16页 |
| 第2章 国内外关于港口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1页 |
| 2.1.1 港口与港口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 2.1.2 港口群的界定 | 第17页 |
| 2.1.3 港口综合竞争力的界定 | 第17-18页 |
| 2.1.4 影响港口综合竞争力的因素 | 第18-21页 |
| 2.2 国外关于港口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2.3 国内关于港口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第24-26页 |
| 第3章 我国主要港口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6-38页 |
| 3.1 我国主要港口发展现状 | 第26-35页 |
| 3.1.1 港口基础设施 | 第26-28页 |
| 3.1.2 港口生产水平 | 第28-30页 |
| 3.1.3 港口外部经济条件 | 第30-32页 |
| 3.1.4 港口发展潜力 | 第32-35页 |
| 3.2 我国主要港口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 3.2.1 港口自身竞争力不足 | 第35-36页 |
| 3.2.2 集疏运体系不完善 | 第36页 |
| 3.2.3 盲目投资导致港口竞争加剧 | 第36-37页 |
| 3.2.4 港口生产过剩 | 第37-38页 |
| 第4章 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 | 第38-50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1页 |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因 | 第38-39页 |
| 4.1.2 本文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 4.3 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第43-50页 |
| 4.3.1 原始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 4.3.2 原始数据标准化 | 第44-46页 |
| 4.3.3 基于多层次因子分析法的实证 | 第46-50页 |
| 第5章 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50-57页 |
| 5.1 长三角区域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50-52页 |
| 5.1.1 上海港 | 第50-51页 |
| 5.1.2 宁波-舟山港 | 第51-52页 |
| 5.2 珠三角区域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52-54页 |
| 5.2.1 广州港 | 第52-53页 |
| 5.2.2 深圳港 | 第53-54页 |
| 5.3 环渤海地区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54-56页 |
| 5.3.1 天津港 | 第54页 |
| 5.3.2 青岛港 | 第54-55页 |
| 5.3.3 大连港 | 第55页 |
| 5.3.4 烟台港 | 第55-56页 |
| 5.4 东南沿海区域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56-57页 |
| 5.4.1 厦门港 | 第56页 |
| 5.4.2 福州港 | 第56-57页 |
| 第6章 提升我国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 第57-60页 |
| 6.1 推进港口的建设与港口网络的构建 | 第57-58页 |
| 6.2 做好港口功能定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 | 第58页 |
| 6.3 积极向绿色港口与智慧港口转型升级 | 第58-59页 |
| 6.4 加强周边港口之间合作,适应并推动港航联盟的发展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