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异构网络空间密集化 | 第12-13页 |
1.2.2 非授权频段接入技术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LTE密集异构网络干扰协调性能分析 | 第14页 |
1.3.2 LTE非授权频段接入和退避策略 | 第14-15页 |
1.3.3 LTE和WiFi非授权频段共存分析模型 | 第15-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文章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LTE密集异构网络干扰协调性能分析 | 第18-36页 |
2.1 LTE密集网络干扰问题 | 第18-21页 |
2.1.1 异构网络小区间干扰问题 | 第18-19页 |
2.1.2 问题场景与模型假设 | 第19-21页 |
2.2 LTE密集网络下行链路模型 | 第21-24页 |
2.2.1 小区接入和小区负载 | 第21-23页 |
2.2.2 用户到服务基站的统计距离 | 第23-24页 |
2.3 LTE密集异构网络性能分析 | 第24-27页 |
2.3.1 用户平均遍历速率 | 第24-26页 |
2.3.2 单位地区网络容量 | 第26-27页 |
2.3.3 不同用户比例公平指标 | 第27页 |
2.4 基于用户公平性的干扰协调方案 | 第27-29页 |
2.4.1 LTE密集异构网络性能最优化问题 | 第27-28页 |
2.4.2 基于用户公平性的干扰协调算法 | 第28-29页 |
2.5 仿真结果 | 第29-34页 |
2.5.1 数值分析 | 第29-32页 |
2.5.2 系统级仿真 | 第32-34页 |
2.6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非授权频段LTE接入策略 | 第36-50页 |
3.1 LAA技术架构 | 第36-39页 |
3.1.1 非授权频段频谱资源 | 第36-37页 |
3.1.2 LAA中载波聚合技术 | 第37-38页 |
3.1.3 LAA部署场景 | 第38-39页 |
3.2 LTE非授权频段接入策略 | 第39-41页 |
3.2.1 问题场景 | 第39-40页 |
3.2.2 新型接入策略 | 第40-41页 |
3.3 LTE非授权频段接入性能分析 | 第41-45页 |
3.3.1 LTE非授权频段感知模型 | 第41-43页 |
3.3.2 最优化接入策略参数 | 第43-45页 |
3.3.3 基于频谱接入历史信息的动态参数设置算法 | 第45页 |
3.4 仿真结果 | 第45-49页 |
3.4.1 最优接入策略参数 | 第46-48页 |
3.4.2 WiFi归一化吞吐量 | 第48-49页 |
3.5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非授权频段LTE和WiFi共存模型 | 第50-70页 |
4.1 802.11性能分析模型 | 第50-53页 |
4.1.1 802.11DCF协议 | 第50-51页 |
4.1.2 802.11二维马尔科夫链模型 | 第51-53页 |
4.2 LTE-U性能分析模型 | 第53-57页 |
4.2.1 一维动态随机退避模型 | 第53-55页 |
4.2.2 二维二进制退避模型 | 第55-57页 |
4.3 WiFi/LTE-U归一化吞吐量 | 第57-60页 |
4.3.1 WiFi/LTE-U系统状态 | 第57-58页 |
4.3.2 WiFi归一化吞吐量 | 第58-59页 |
4.3.3 LTE-U归一化吞吐量 | 第59-60页 |
4.3.4 WiFi/LTE-U最优接入概率 | 第60页 |
4.4 双系统共存模型 | 第60-62页 |
4.4.1 共存场景 | 第60-61页 |
4.4.2 吞吐量最大接入概率 | 第61-62页 |
4.4.3 公平接入LTE-U竞争窗口 | 第62页 |
4.5 仿真结果 | 第62-68页 |
4.5.1 归一化吞吐量 | 第63-66页 |
4.5.2 公平接入竞争窗口 | 第66-68页 |
4.6 结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0-72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0-71页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