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中的“山西味道”及成因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8-22页 |
| 1 贾樟柯电影中“山西味道”的表现 | 第22-36页 |
| 1.1 底层:“山西味道”的内容呈现 | 第22-28页 |
| 1.1.1 街道 | 第23-24页 |
| 1.1.2 众生相 | 第24-25页 |
| 1.1.3.废墟 | 第25-26页 |
| 1.1.4 县城 | 第26-27页 |
| 1.1.5 人文关怀 | 第27-28页 |
| 1.2 记录:“山西味道”的形式凝聚 | 第28-36页 |
| 1.2.1 声音中的“山西味道” | 第29-31页 |
| 1.2.2 画面中的“山西味道” | 第31-36页 |
| 2.贾樟柯电影“山西味道”的成因 | 第36-52页 |
| 2.1 记忆:“山西味道”的初始 | 第36-40页 |
| 2.1.1 地理记忆 | 第36-38页 |
| 2.1.2 时代记忆 | 第38-39页 |
| 2.1.3 文化记忆 | 第39-40页 |
| 2.2 回忆:“山西味道”的孕育 | 第40-42页 |
| 2.3 再回忆:从逃离家乡到回归家乡 | 第42-45页 |
| 2.4 借鉴与创新:“山西味道”的美学底蕴 | 第45-52页 |
| 2.4.1 小津安二郎 | 第45-46页 |
| 2.4.2 侯孝贤 | 第46-47页 |
| 2.4.3 巴赞 | 第47-49页 |
| 2.4.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第49-50页 |
| 2.4.5 德·西卡 | 第50-51页 |
| 2.4.6 罗培尔托·布莱松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 | 第58-60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