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3-35页 |
1 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概念及其诊断标准 | 第13-17页 |
2 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个性行为分析 | 第17-19页 |
3 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健康效应 | 第19-21页 |
4 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的脑结构和功能变化机制 | 第21-2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第二部分 | 第35-82页 |
研究一 医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评定方法的编制及应用评价 | 第36-47页 |
1 前言 | 第36-37页 |
2 对象与方法 | 第37-40页 |
3 结果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研究二 医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流行状况研究及其与心理病理症状关联的横断面及随访研究 | 第47-69页 |
1 前言 | 第47-48页 |
2 方法 | 第48-53页 |
3 结果 | 第53-63页 |
4 讨论 | 第63-65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研究三 注意偏向在联结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心理病理症状的作用 | 第69-82页 |
1 前言 | 第69-70页 |
2 方法 | 第70-72页 |
3 结果 | 第72-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5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82-83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8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96页 |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 | 第83-93页 |
知情同意书 | 第93-94页 |
爱丁堡利手问卷 | 第94-95页 |
点探测实验刺激材料(KDEF)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