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突发事件概论 | 第9-13页 |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 | 第9-10页 |
(一) 定义 | 第9页 |
(二) 特点 | 第9-10页 |
二、突发事件的影响 | 第10-13页 |
(一) 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10-11页 |
(二) 对社会政治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11页 |
(三) 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11-12页 |
(四) 突发事件消极影响的转化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突发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和面临的契机 | 第13-1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起的作用 | 第13-16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 第13-14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 | 第14-15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动员的功能 | 第15-16页 |
二、突发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契机 | 第16-19页 |
(一) 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创造机遇 | 第16-17页 |
(二) 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思路 | 第17页 |
(三) 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提供契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遵循的原则 | 第19-24页 |
一、科学性与人本性相结合原则 | 第19-21页 |
(一) 内涵 | 第19页 |
(二) 具体要求 | 第19-21页 |
二、及时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 第21-22页 |
(一) 内涵 | 第21页 |
(二) 具体要求 | 第21-22页 |
三、预防与应对相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 | 第22-23页 |
(一) 内涵 | 第22页 |
(二) 具体要求 | 第22-23页 |
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 第23-24页 |
(一) 内涵 | 第23页 |
(二) 具体要求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24-30页 |
一、舆论引导教育法 | 第24-25页 |
(一) 舆论引导教育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二) 舆论引导教育法的运用 | 第25页 |
二、案例强化教育法 | 第25-26页 |
(一) 案例强化教育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二) 案例强化教育法的运用 | 第26页 |
三、危机心理咨询法 | 第26-28页 |
(一) 危机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 第27页 |
(二) 危机心理咨询法的运用 | 第27-28页 |
四、情感体验教育法 | 第28-30页 |
(一) 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二) 情感体验教育法的运用 | 第29-30页 |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30-42页 |
一、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 第30-32页 |
(一) 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要求 | 第30-31页 |
(二) 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途径 | 第31-32页 |
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促进客体的自我教育 | 第32-34页 |
(一) 客体主体性的内涵 | 第32-33页 |
(二) 客体主体性的激发途径 | 第33-34页 |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第34-36页 |
(一) 强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4-35页 |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5-36页 |
四、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第36-38页 |
(一) 利用党和国家领导人资源 | 第36-37页 |
(二) 利用各级党组织资源 | 第37页 |
(三) 利用社会组织资源 | 第37-38页 |
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应急机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 | 第38-42页 |
(一)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预防预警机制 | 第38页 |
(二) 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传输机制 | 第38-39页 |
(三)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反应机制 | 第39页 |
(四) 建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 | 第39-40页 |
(五) 建立突发事件后的善后和反思机制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