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围岩蚀变及元素迁移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里伍铜锌矿床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岩石光谱特征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2.2 地质概况 | 第18-23页 |
2.2.1 地层 | 第20页 |
2.2.2 构造 | 第20-21页 |
2.2.3 岩浆岩 | 第21页 |
2.2.4 地质演化历史 | 第21-23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31页 |
3.1 含矿建造 | 第23页 |
3.2 控矿条件 | 第23-24页 |
3.3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27页 |
3.4 矿化与蚀变特征 | 第27-29页 |
3.5 矿石的组构特征 | 第29-30页 |
3.5.1 矿石构造 | 第29页 |
3.5.2 矿石结构 | 第29-30页 |
3.6 矿石的矿物成分 | 第30-31页 |
第4章 岩石光谱特征与数据源 | 第31-39页 |
4.1 岩石光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4.1.1 岩石光谱吸收特征 | 第31-32页 |
4.1.2 影响岩石光谱特征的主要原因 | 第32-33页 |
4.2 岩石光谱识别的物理机理 | 第33-34页 |
4.2.1 岩石光谱特性及其吸收机理 | 第33页 |
4.2.2 岩石光谱信息处理技术 | 第33-34页 |
4.3 野外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34-39页 |
4.3.1 采样点选取与样品采集 | 第35-36页 |
4.3.2 元素含量测试 | 第36页 |
4.3.3 HySpex高光谱成像测量 | 第36-37页 |
4.3.4 岩石光谱测量 | 第37-39页 |
第5章 岩石元素质量迁移与光谱特征分析 | 第39-54页 |
5.1 元素质量迁移计算原理 | 第39页 |
5.2 元素迁移量的计算方法及结果 | 第39-40页 |
5.3 元素迁移规律 | 第40-54页 |
5.3.1 岩石光谱变异系数与元素迁移变化 | 第45-50页 |
5.3.2 岩石高光谱指数与元素迁移变化 | 第50-54页 |
第6章 围岩蚀变特征与元素迁移特征解析 | 第54-64页 |
6.1 围岩蚀变特征 | 第54-55页 |
6.1.1 围岩蚀变类型 | 第54-55页 |
6.1.2 围岩蚀变成因与矿化的关系 | 第55页 |
6.2 元素迁移特征解析 | 第55-59页 |
6.2.1 元素迁移特征 | 第55-56页 |
6.2.2 元素迁移特征归纳 | 第56-59页 |
6.3 元素迁移计算结果应用探讨 | 第59-64页 |
6.3.1 元素迁移与岩石光谱对应关系 | 第59-61页 |
6.3.2 元素迁移与岩石HySpex高光谱成像对应关系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