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研究现状简评 | 第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概念界定 | 第24-29页 |
2.1 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内涵与特征 | 第25-29页 |
2.2.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25-27页 |
2.2.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特征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 | 第29-40页 |
3.1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实践的发展阶段 | 第29-36页 |
3.1.1 兴起阶段 | 第29-30页 |
3.1.2 政府主导阶段 | 第30-31页 |
3.1.3 政府主导与公众有限参与阶段 | 第31-36页 |
3.2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第36-39页 |
3.3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发展的特点 | 第39-40页 |
3.3.1 起步前期发展缓慢 | 第39页 |
3.3.2 政府主导,自上而下 | 第39页 |
3.3.3 新世纪以来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仍较低 | 第39-40页 |
第4章 互联网时代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面临的机遇 | 第40-45页 |
4.1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 第40-41页 |
4.1.1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 第40页 |
4.1.2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 第40-41页 |
4.2 互联网时代给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带来的机遇 | 第41-45页 |
4.2.1 有助于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共享机制 | 第41-42页 |
4.2.2 为建立高效的环境保护公共协商机制提供了机遇 | 第42-43页 |
4.2.3 有助于建立各主体间的深度交流互动机制 | 第43-44页 |
4.2.4 有助于建立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面临的挑战:基于两个事例 | 第45-64页 |
5.1 山东潍坊高压泵深井排污事件 | 第45-52页 |
5.1.1 事件介绍 | 第45-46页 |
5.1.2 公众参与的主体分析 | 第46-48页 |
5.1.3 公众参与的途径分析 | 第48-49页 |
5.1.4 公众参与的阶段分析 | 第49-50页 |
5.1.5 公众参与的效果分析 | 第50-52页 |
5.2 最强霾事件 | 第52-60页 |
5.2.1 事件介绍 | 第52-53页 |
5.2.2 公众参与的主体分析 | 第53-57页 |
5.2.3 公众参与的途径分析 | 第57-58页 |
5.2.4 公众参与的阶段分析 | 第58-60页 |
5.2.5 公众参与的效果分析 | 第60页 |
5.3 互联网时代给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带来的挑战 | 第60-64页 |
5.3.1 舆论导向和安全容易失控 | 第61页 |
5.3.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需要适应时代特点 | 第61-62页 |
5.3.3 各行业、各地区差距巨大 | 第62页 |
5.3.4 互联网时代新的环境问题 | 第62-64页 |
第6章 互联网时代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 第64-70页 |
6.1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经验 | 第64-66页 |
6.1.1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主要经验 | 第64-65页 |
6.1.2 互联网时代给各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带来的变化 | 第65-66页 |
6.2 互联网时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完善 | 第66-70页 |
6.2.1 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和线上回应制度 | 第66-67页 |
6.2.2 建立公众参与和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 第67页 |
6.2.3 建立以公众环境权利为本位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 第67-68页 |
6.2.4 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事件应急制度 | 第68页 |
6.2.5 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 第68-69页 |
6.2.6 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和环保技术的创新 | 第69-7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