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基于乡村社会转型的农地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绪论第11-27页
   ·选题依据第11-13页
     ·选题背景第11-12页
     ·选题意义第12-13页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6页
     ·研究目标第13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4-16页
   ·文献回顾第16-25页
     ·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进展第16页
     ·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进展第16-24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评价第16-17页
       ·农地制度创新现状的研究第17-19页
       ·农地制度创新的影响研究第19-21页
       ·农地制度创新主体研究第21-22页
       ·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研究第22-24页
     ·研究评述和启示第24-25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5-27页
     ·创新之处第25-26页
     ·不足之处第26-27页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7-35页
   ·概念界定第27-28页
     ·转型期第27-28页
     ·农地制度第28页
     ·农地制度创新第28页
   ·理论基础第28-35页
     ·社会转型理论第28-31页
       ·转型社会控制论第28-29页
       ·我国转型期社会发展的背景、目标内涵与价值取向第29-31页
     ·乡村社会转型理论第31-34页
       ·农民分化:非农化与乡村社会成员边缘化第31-32页
       ·乡村社会组织的演变:国家体系与其他社会组织第32页
       ·乡村社会性质的变化:文化认同与社会秩序第32-34页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第34-35页
3 乡村社会转型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要求第35-39页
   ·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性差异与农地制度创新第35页
   ·乡村社会成员结构的变迁与农地制度创新第35-37页
   ·各类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农地制度创新第37-39页
4 现行农地制度缺陷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第39-47页
   ·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农地制度第39-43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地制度变革第39-40页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第40-43页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第40-41页
       ·农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第41-42页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到位第42-43页
   ·现行农地制度缺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第43-47页
     ·公地悲剧和公共土地资源治理的退化: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第43-44页
     ·"恶民"的产生:农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第44-45页
     ·权益的侵害: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到位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第45-47页
5 乡村社会转型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互动:来自试验区的经验及比较第47-57页
   ·浙江嘉兴"两分两换"模式第47-49页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嘉兴的发展第47页
     ·一场自上而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运动第47-49页
     ·社会管理的新挑战第49页
   ·四川成都"双放弃"模式第49-51页
     ·成都社会发展概况第49页
     ·农民到市民的跳跃第49-51页
     ·乡村的消失与身份的困扰第51页
   ·苏苏州"三置换"模式第51-53页
     ·苏州社会发展概况第51-52页
     ·从乡村工业化到城乡一体化第52页
     ·收入的增加与传统的没落第52-53页
   ·"两分两换"、"双放弃"、"三置换"的比较第53-54页
     ·共同特征第53页
     ·区别第53-54页
   ·国内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制度需求与供给的角度第54-57页
6 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第57-61页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地制度创新目标第57页
   ·农地制度创新的原则第57-58页
     ·尊重乡村社会转型中农民分化的客观事实第57-58页
     ·鼓励乡村社会组织的正常发展第58页
     ·尊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性差异的客观事实第58页
   ·农地制度创新的具体思路第58-61页
     ·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化解公地悲剧第58-59页
     ·完善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民权益第59-61页
7 总结和研究展望第61-63页
   ·总结第61-62页
   ·研究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地流转对土地细碎化及农业产出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下一篇:土地储备委托—代理激励机制及库存规模研究--以L市河东新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