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波长金属狭缝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spp的几项重要应用 | 第10-17页 |
1.2.1 可见光以及红外探测天线 | 第10-12页 |
1.2.2 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 | 第12-14页 |
1.2.3 增加光学镜头的分辨率 | 第14-15页 |
1.2.4 增强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 | 第15-17页 |
1.3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 | 第17-18页 |
1.4 spps的特征长度 | 第18-21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技术背景介绍 | 第22-36页 |
2.1 有限时域差分法简介 | 第22页 |
2.2 Yee氏元胞 | 第22-24页 |
2.3 FDTD差分方程 | 第24-29页 |
2.4 数值稳定性 | 第29-31页 |
2.5 超强光透射的机理 | 第31-35页 |
2.5.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模型 | 第31-32页 |
2.5.2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和局域波导共振 | 第32-33页 |
2.5.3 复合衍射倏逝波模型 | 第33-34页 |
2.5.4 双波模型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影响亚波长金属狭缝透射的因素 | 第36-49页 |
3.1 凹槽个数以及接收角度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 第36-41页 |
3.2 凹槽结构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 凹槽周期在增加透射率上的贡献 | 第44-46页 |
3.4 单狭缝结构对于出射光强的汇聚作用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双缝透射 | 第49-52页 |
4.1 双狭缝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9-50页 |
4.2 周期性结构对双缝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表面等离激元的干涉 | 第52-59页 |
5.1 spp波的干涉 | 第52-57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9-61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