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矢量场与网络编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径路由协议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1. 绪论 | 第17-33页 |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17-18页 |
1.2 多径路由协议 | 第18-22页 |
1.3 网络编码 | 第22-26页 |
1.4 矢量场 | 第26-28页 |
1.5 本课题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8-31页 |
1.6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1-33页 |
2. 相关工作 | 第33-37页 |
2.1 多径路由与网络编码 | 第33-34页 |
2.2 融合网络编码和多径路由技术 | 第34-35页 |
2.3 该领域内的研究趋势 | 第35页 |
2.4 仿真平台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基于网络编码的矢量多径路由模型 | 第37-62页 |
3.1 网络模型 | 第37-38页 |
3.2 模型评价指标 | 第38-44页 |
3.2.1 单路径网络模型 | 第38-39页 |
3.2.2 不相交多径路由模型 | 第39-41页 |
3.2.3 相交多径路由模型 | 第41-44页 |
3.3 引入网络编码 | 第44-50页 |
3.3.1 融合网络编码不相交多路径模型 | 第46-48页 |
3.3.2 融合网络编码相交多路径模型 | 第48-50页 |
3.4 引入矢量场 | 第50-55页 |
3.4.1 负载流动线 | 第50-52页 |
3.4.2 矢量场模型 | 第52-55页 |
3.5 模型分析 | 第55-61页 |
3.5.1 使用网络编码前后性能分析 | 第55-57页 |
3.5.2 网络编码技术多路径模型比较分析 | 第57-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VNC_BMR路由设计 | 第62-76页 |
4.1 方法概述 | 第62页 |
4.2 建立矢量场路径 | 第62-68页 |
4.2.1 源节点定位 | 第62-63页 |
4.2.2 建立矢量场 | 第63页 |
4.2.3 矢量寻径 | 第63-67页 |
4.2.4 支路径数优化 | 第67-68页 |
4.3 建簇与重构 | 第68-72页 |
4.3.1 簇首选举及簇建立 | 第68-71页 |
4.3.2 簇的重构 | 第71-72页 |
4.4 簇内控制 | 第72-73页 |
4.5 路由维护 | 第73-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VNC_BMR路由实现 | 第76-83页 |
5.1 源节点编码 | 第76-78页 |
5.1.1 数据包格式 | 第76-77页 |
5.1.2 编码过程 | 第77-78页 |
5.2 中间节点再编码 | 第78-79页 |
5.3 数据传输 | 第79-81页 |
5.4 汇聚节点解码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仿真与分析 | 第83-98页 |
6.1 OMNeT++简介 | 第83-85页 |
6.1.1 模型结构 | 第83-84页 |
6.1.2 内部构造 | 第84-85页 |
6.2 建立仿真系统 | 第85-89页 |
6.2.1 网络拓扑描述 | 第85-87页 |
6.2.2 网络消息定义 | 第87-88页 |
6.2.3 网络协议实现 | 第88页 |
6.2.4 系统配置 | 第88-89页 |
6.3 仿真模型 | 第89-91页 |
6.4 仿真参数设置 | 第91-92页 |
6.5 路由仿真 | 第92页 |
6.6 性能分析 | 第92-97页 |
6.6.1 成功交付率 | 第92-93页 |
6.6.2 冗余度 | 第93-94页 |
6.6.3 负载均衡 | 第94-95页 |
6.6.4 吞吐量 | 第95-96页 |
6.6.5 网络生存时间 | 第96-9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7.1 总结 | 第98-99页 |
7.2 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1页 |
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 第111-112页 |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