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法院审理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的现状 | 第11-15页 |
第一节 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多发 | 第11-12页 |
一、 质量纠纷是买卖合同纠纷的代表 | 第11页 |
二、 质量纠纷案件数据分析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的审理特点 | 第12-13页 |
一、 质量问题专业性强,认定难度大 | 第12页 |
二、 举证复杂,案件审理周期长 | 第12-13页 |
三、 买受人因质量瑕疵拒付货款或追索损失赔偿,诉讼多以反诉方式提起 | 第13页 |
第三节 买受人承担质量瑕疵的举证责任 | 第13-14页 |
第四节 质量瑕疵举证困难导致质量纠纷案件买受人败诉率高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造成买受人举证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15-25页 |
第一节 买卖双方交易行为不规范 | 第15-17页 |
一、 常见交易不规范情况及危害 | 第15-16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买卖合同对质量标准约定不明 | 第17-18页 |
一、 质量标准约定不明的原因及危害 | 第17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买受人未及时进行质量检验并提出异议 | 第18-20页 |
一、 买受人及时质量检验和异议通知的目的 | 第18-19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19-20页 |
第四节 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的合理期间界定模糊 | 第20-21页 |
一、 合理期间的概念 | 第20页 |
二、 合理期间界定标准的争议 | 第20-21页 |
三、 合理期间界定不当所产生的问题 | 第21页 |
第五节 质量检验期间或质量保证期过短 | 第21-22页 |
一、 质量检验期间过短导致难以完成检验 | 第21页 |
二、 质量保证期约定应合理合法 | 第21-22页 |
第六节 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方式不当 | 第22-23页 |
一、 质量异议多以口头方式提出 | 第22页 |
二、 出卖人否认质量异议效力 | 第22-23页 |
第七节 质量鉴定不规范及鉴定不能 | 第23-25页 |
一、 鉴定程序不规范 | 第23-24页 |
二、 鉴定不能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降低买受人举证难度的途径探索 | 第25-39页 |
第一节 规范买卖双方交易模式 | 第25-26页 |
一、 买卖双方应订立书面买卖合同 | 第25页 |
二、 买卖合同应明确约定质量条款 | 第25-26页 |
三、 书面约定质量检验期或质量保证期 | 第26页 |
第二节 买受人应尽到及时质量检验及瑕疵通知义务 | 第26-28页 |
一、 买受人负有及时质量检验并通知出卖人的义务 | 第26-27页 |
二、 法律课予买受人检验及通知义务的原因分析 | 第27页 |
三、 买受人及时质量检验并通知出卖人的益处 | 第27-28页 |
四、 买受人应规范异议提出方式 | 第28页 |
第三节 法官慎重把握“合理期间” | 第28-30页 |
一、 合理期间难认定 | 第28-29页 |
二、 合理期间的认定方法探索 | 第29-30页 |
第四节 调整质量检验期间或质量保证期间约定过短的情形 | 第30-32页 |
一、 质量检验期间约定过短的常见情况 | 第30页 |
二、 法院调整过短质量检验期约定合理合法 | 第30页 |
三、 质量检验期约定是否过短的认定 | 第30-31页 |
四、 质量保证期的意义 | 第31页 |
五、 质量保证期是否过短的认定 | 第31-32页 |
第五节 规范鉴定意见质证与认证程序 | 第32-33页 |
一、 鉴定意见的概念及作用 | 第32页 |
二、 鉴定意见应经当事人质证 | 第32-33页 |
三、 鉴定意见应由法院予以充分认证 | 第33页 |
第六节 通过凭样品买卖来避免司法鉴定不能 | 第33-34页 |
一、 凭样品买卖的概念及特征 | 第33-34页 |
二、 凭样品买卖对于避免鉴定不能的作用 | 第34页 |
第七节 确立证明妨碍制度 | 第34-35页 |
一、 证明妨碍制度的概念及作用 | 第34-35页 |
二、 证明妨碍制度在多个国家中得到确立 | 第35页 |
三、 确立证明妨害制度对买受人举证难的作用 | 第35页 |
第八节 建立拟制自认制度 | 第35-37页 |
一、 拟制自认制度的概念 | 第35-36页 |
二、 拟制自认制度在我国法律中的体现 | 第36页 |
三、 拟制自认制度对于买受人举证难的帮助 | 第36-37页 |
第九节 适当放宽买受人的证明能力 | 第37-38页 |
一、 放宽买受人证明能力的理论依据 | 第37页 |
二、 放宽买受人证明能力在质量纠纷案件中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第十节 各法院统一同类质量纠纷案件的审理思路 | 第38-39页 |
一、 各法院统一同类案件审理思路的理由 | 第38页 |
二、 法院审理质量纠纷案件基本思路的探索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