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违约金调整制度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 违约金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1-15页 |
(一) 违约金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2页 |
(二) 我国违约金的性质之争 | 第12-15页 |
1. 《合同法》第 114 条第一款的性质 | 第12-13页 |
2. 《合同法》第 114 条第二款的性质 | 第13页 |
3. 《合同法》第 114 条第三款的性质 | 第13-15页 |
二、 违约金调整制度基础理论 | 第15-20页 |
(一) 违约金调整的法理基础 | 第15-17页 |
1. 修正合同自由,防止权利滥用 | 第15-16页 |
2. 防止显失公平,确保等价有偿 | 第16-17页 |
3. 倡导诚实信用,引领公序良俗 | 第17页 |
(二) 违约金调整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7-20页 |
1. 大陆法系 | 第17-18页 |
2. 英美法系 | 第18-19页 |
3. 两大法系违约金调整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9-20页 |
三、 我国违约金调整制度 | 第20-24页 |
(一) 违约金调整的指导原则 | 第20-22页 |
1.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 第20-21页 |
2. 恶意不减原则 | 第21页 |
3. 补偿损害为原则,继续履行为例外 | 第21页 |
4. 违约义务特定原则 | 第21-22页 |
(二) 违约金调整的裁判标准 | 第22-24页 |
1. 约定违约金时的具体情况考量 | 第23页 |
2. 当事人违约的具体情况考量 | 第23-24页 |
3. 诉讼中当事人对违约金的态度考量 | 第24页 |
4. 正常理性人对违约金约定情况的可能评价考量 | 第24页 |
四、 我国违约金调整的问题剖析 | 第24-28页 |
(一) 非正当行使释明权,主动调整违约金 | 第25页 |
(二) “小违约重惩罚,大违约轻惩罚”的困境 | 第25-26页 |
(三) 调整标准难以把握,“一刀切”应用更多 | 第26-27页 |
(四) 当事人滥用无时效限制的调整申请权 | 第27-28页 |
(五) 与定金、强制履行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五、 完善我国违约金调整制度的建议 | 第28-32页 |
(一) 违约金调整的程序规范 | 第29-30页 |
1. 适当引入依职权调整 | 第29页 |
2. 正当行使释明权 | 第29页 |
3. 适度限制调整申请权 | 第29-30页 |
4. 规范分配举证责任 | 第30页 |
(二) 违约金调整的实体规范 | 第30-32页 |
1. 明确对调整请求予以考虑的基本条件 | 第30页 |
2. 以不同类型合同性质确定适当浮动比例 | 第30-31页 |
3. 明确各种考量因素对违约金调整的影响幅度 | 第31页 |
4. 规范违约金调整的“损失”标准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