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机械及农具论文--收获机械论文--纤维作物收获机论文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采棉机监控终端的设计与研究

附件第3-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采棉机监控的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新疆兵团机采棉与采棉机现状第10-11页
        1.1.2 兵团采棉机管理存在的不足第11页
        1.1.3 采棉机定位监控的意义和必要性第11-12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第12-14页
        1.2.1 普通车辆 GPS 监控终端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农用车辆 GPS 监控终端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基于“北斗”系统的监控终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论文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采棉机监控终端方案设计第16-25页
    2.1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第16-19页
        2.1.1 监控系统需求分析第16-17页
        2.1.2 解决方案第17-18页
        2.1.3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第18-19页
    2.2 监控终端总体设计第19-21页
        2.2.1 终端功能需求第19-20页
        2.2.2 终端总体结构第20-21页
        2.2.3 终端工作流程第21页
    2.3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第21-24页
        2.3.1 NEMA-0183 通信协议第22-23页
        2.3.2 “北斗”系统的短报文通信第23-24页
    2.4 监控终端通信技术第24页
        2.4.1 监控终端的通信特点第24页
        2.4.2 无线通信方式的选择第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采棉机监控终端硬件设计第25-40页
    3.1 硬件总体设计第25-26页
        3.1.1 硬件设计要求第25页
        3.1.2 硬件组成第25-26页
    3.2 主要器件选型第26-30页
        3.2.1 微处理器第26-28页
        3.2.2 北斗定位模块第28-29页
        3.2.3 GPRS 通信模块第29-30页
    3.3 主要模块电路设计第30-39页
        3.3.1 状态采集接口电路第30-33页
        3.3.2 主控模块接口电路第33-35页
        3.3.3 北斗定位模块接口电路第35-36页
        3.3.4 GPRS 通信接口电路第36-37页
        3.3.5 电源管理电路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采棉机监控终端软件开发第40-55页
    4.1 终端软件总体设计第40-41页
        4.1.1 软件设计要求第40页
        4.1.2 终端软件总体结构第40-41页
    4.2 采棉机状态自动判别模型第41-42页
        4.2.1 状态判别分析第41-42页
        4.2.2 模型的建立第42页
    4.3 作业面积计算算法第42-45页
        4.3.1 算法分析第42-44页
        4.3.2 实验标定与程序实现第44-45页
    4.4 应用层通信协议制定第45-48页
        4.4.1 终端通信行为划分第45页
        4.4.2 终端数据上传协议第45-47页
        4.4.3 设置指令协议第47-48页
    4.5 程序模块设计第48-54页
        4.5.1 系统主程序第48-49页
        4.5.2 状态数据采集程序第49-50页
        4.5.3 UM220 定位程序第50-52页
        4.5.4 SIM900A 通信程序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终端系统测试及分析第55-61页
    5.1 测试准备第55-57页
        5.1.1 测试指标第55页
        5.1.2 测试方法与环境第55页
        5.1.3 终端的安装方法第55-57页
    5.2 系统测试与分析第57-60页
        5.2.1 北斗定位功能测试与分析第57-58页
        5.2.2 GPRS 通信功能测试与分析第58-59页
        5.2.3 系统整机测试第59-60页
    5.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2页
    6.1 结论第61页
    6.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及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FID技术的棉种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研究
下一篇: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病理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