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贮存污泥中的的重金属特性 | 第12-13页 |
1.2.2 粉煤灰的特性及对重金属的吸附 | 第13-15页 |
1.2.3 粉煤灰的改性 | 第15-16页 |
1.2.4 粉煤灰在废水和污泥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用污泥及粉煤灰 | 第21-22页 |
2.2.1 实验用污泥 | 第21页 |
2.2.2 实验用粉煤灰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3.1 粉煤灰与污泥样品分析 | 第22页 |
2.3.2 改性实验 | 第22-25页 |
2.3.3 吸附实验 | 第25页 |
2.3.4 钝化实验 | 第25页 |
2.3.5 土柱模拟淋溶实验 | 第25-26页 |
2.4 主要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4.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6页 |
2.4.3 X-射线衍射(XRD) | 第26页 |
2.4.4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26页 |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OES) | 第26页 |
2.4.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6-27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7-31页 |
2.5.1 平衡吸附量和吸附去除率的计算 | 第27页 |
2.5.2 实验中异常数据的判别和剔除 | 第27页 |
2.5.3 吸附等温线 | 第27-29页 |
2.5.4 吸附动力学 | 第29页 |
2.5.5 吸附热力学 | 第29-31页 |
第3章 粉煤灰的组分分析及其改性研究 | 第31-49页 |
3.1 粉煤灰的组分分析 | 第31-37页 |
3.1.1 化学组成分析 | 第31-33页 |
3.1.2 比表面积及颗粒形貌分析 | 第33-35页 |
3.1.3 XRD及FTIR分析 | 第35-36页 |
3.1.4 吸附效果分析 | 第36-37页 |
3.2 粉煤灰的酸、碱、微波改性 | 第37-44页 |
3.2.1 酸改性条件的优选及颗粒形貌分析 | 第37-40页 |
3.2.2 碱改性条件的优选及颗粒形貌分析 | 第40-42页 |
3.2.3 微波改性条件的优选及颗粒形貌分析 | 第42-44页 |
3.3 微波-碱联合改性 | 第44-47页 |
3.3.1 XRD及FTIR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3.3.2 比表面积及颗粒形貌分析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改性粉煤灰对污水及污泥中Cu和Zn的吸附和钝化特性 | 第49-63页 |
4.1 化学环境对改性粉煤灰吸附污水中Cu~(2+)和Zn~(2+)的研究 | 第49-53页 |
4.1.1 吸附剂的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2 环境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3 Cu~(2+)和Zn~(2+)的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4 Cu~(2+)和Zn~(2+)共存条件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 改性粉煤灰吸附污水中Cu~(2+)和Zn~(2+)的机制分析 | 第53-58页 |
4.2.1 改性粉煤灰对污水中Cu~(2+)和Zn~(2+)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53-54页 |
4.2.2 改性粉煤灰对污水中Cu~(2+)和Zn~(2+)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4-56页 |
4.2.3 改性粉煤灰对污水中Cu~(2+)和Zn~(2+)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56-58页 |
4.3 改性粉煤灰对贮存污泥中重金属Cu和Zn的钝化特性 | 第58-61页 |
4.3.1 投加量对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2 钝化时间对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0页 |
4.3.3 土柱模拟淋溶实验 | 第60-61页 |
4.3.4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1页 |
4.4 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