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 鱼类体色的形成 | 第13-14页 |
2 鱼类体色的细胞学基础 | 第14页 |
3 鱼类体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 | 第14-16页 |
4 鱼类体色的环境适应机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半滑舌鳎黑色素聚集激素(MCH1)重组制备与生物活性分析 | 第17-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7-22页 |
1.1 实验用鱼 | 第17页 |
1.2 RNA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17-18页 |
1.3 MCH1成熟肽与MCH1/pET32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8-19页 |
1.4 重组MCH1/pET32a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与检测 | 第19-20页 |
1.5 重组MCH1蛋白western-blotting验证 | 第20页 |
1.6 重组MCH1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 第20页 |
1.7 重组MCH1蛋白生物活性检测 | 第20-21页 |
1.8 定量PCR分析 | 第21-22页 |
1.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 | 第22-29页 |
2.1 MCH1/pET32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2-23页 |
2.2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表达 | 第23-25页 |
2.3 MCH1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ting验证 | 第25-26页 |
2.4 MCH1/pET32a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26-27页 |
2.5 重组蛋白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27-29页 |
3 讨论 | 第29-32页 |
3.1 表达载体选择和MCH1原核表达 | 第29页 |
3.2 MCH1重组蛋白对垂体MCH和MSH肽分泌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MCH1重组蛋白对体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半滑舌鳎黑色素聚集激素(MCH2)重组制备与生物活性分析 | 第32-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1.1 实验用鱼 | 第32页 |
1.2 RNA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2页 |
1.3 MCH2成熟肽克隆及MCH2/pET32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2-33页 |
1.4 重组MCH2/pET32a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 | 第33页 |
1.5 重组MCH2蛋白western-blotting验证 | 第33页 |
1.6 重组MCH2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 第33页 |
1.7 重组MCH2蛋白生物活性检测 | 第33页 |
1.8 定量PCR分析 | 第33页 |
1.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 | 第33-40页 |
2.1 MCH2/pET32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3-34页 |
2.2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表达 | 第34-36页 |
2.3 MCH2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ting验证 | 第36-37页 |
2.4 MCH2/pET32a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7-38页 |
2.5 重组蛋白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3.1 MCH2重组蛋白对垂体MCH和MSH肽分泌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MCH2重组蛋白对体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池塘养殖牙鲆无眼侧体色黑化消褪机理初步研究 | 第43-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1.1 实验材料及取样 | 第43-44页 |
1.2 RNA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4页 |
1.3 色素细胞形态与数量分布特征分析 | 第44页 |
1.4 激素水平检测 | 第44页 |
1.5 定量PCR分析 | 第44-45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2.1 牙鲆无眼侧体色黑化消褪的表观特征 | 第45-46页 |
2.2 黑色素细胞类型与分布特征 | 第46-49页 |
2.3 鳞片形态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2.4 血清MCH和MSH表达水平差异 | 第50-51页 |
2.5 基因表达变化 | 第51-53页 |
3 结论 | 第53-56页 |
3.1 色素细胞与鳞片形态数量特征分析 | 第53页 |
3.2 MCH和MSH肽含量分析 | 第53-54页 |
3.3 基因表达分析 | 第54-56页 |
论文小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