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4-16页 |
1 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 第16-29页 |
1.1 自我效能感 | 第16-17页 |
1.1.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6页 |
1.1.2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6-17页 |
1.2 求职自我效能感 | 第17-18页 |
1.2.1 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 | 第17-18页 |
1.2.2 求职自我效能感 | 第18页 |
1.3 求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4 求职行为及其测量 | 第20-22页 |
1.4.1 求职行为的单维度论 | 第21页 |
1.4.2 求职行为的多维度论 | 第21-22页 |
1.5 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1.6 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 | 第22-25页 |
1.6.1 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导向 | 第23页 |
1.6.2 控制论下的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 | 第23-25页 |
1.7 从新的视角看问题:感知到的经济压力的调节作用 | 第25-26页 |
1.8 假设的提出 | 第26-29页 |
2 研究方案 | 第29-31页 |
2.1 被试 | 第29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2.2.1 自编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 | 第29页 |
2.2.2 求职自我效能感问卷 | 第29页 |
2.2.3 感知到的经济压力问卷 | 第29-30页 |
2.2.4 控制变量 | 第30页 |
2.3 研究步骤 | 第30页 |
2.4 构想的研究变量关系图 | 第30-31页 |
3 研究一: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编制 | 第31-38页 |
3.1 方法 | 第31-34页 |
3.1.1 被试 | 第31-33页 |
3.1.2 工具 | 第33-34页 |
3.2 过程 | 第34页 |
3.2.1 初试问卷的形成 | 第34页 |
3.2.2 问卷修订中的施测过程 | 第34页 |
3.3 结果 | 第34-36页 |
3.3.1 信度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3.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3.4 讨论 | 第36-38页 |
3.4.1 问卷结构 | 第36-37页 |
3.4.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37-38页 |
4 求职自我效能与求职行为关系研究 | 第38-48页 |
4.1 被试 | 第38-39页 |
4.2 纵向研究设计 | 第39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39页 |
4.4 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4.5 求职自我效能感与积极求职行为的关系 | 第40页 |
4.6 求职自我效能感与求职行为的关系,求职准备的中介作用 | 第40-42页 |
4.7 人口学变量对求职准备与积极求职的影响 | 第42-45页 |
4.7.1 性别对求职准备行为和积极求职行为的影响 | 第42-43页 |
4.7.2 学历对求职准备行为和积极求职行为的影响 | 第43-44页 |
4.7.3 户籍对求职准备行为和积极求职行为的影响 | 第44页 |
4.7.4 家庭收入对求职准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8 求职自我效能与求职行为的关系:感知到的经济压力的调节作用 | 第45-46页 |
4.9 求职自我效能感与积极求职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第46-48页 |
5 讨论 | 第48-5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建议 | 第50-52页 |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2-53页 |
7.1 创新 | 第52页 |
7.2 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81页 |
附录1: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初稿 | 第58-60页 |
附录2:求职行为(求职准备行为部分)问卷定稿 | 第60-61页 |
附录3: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积极求职行为)定稿 | 第61-62页 |
附录4:经济压力与求职自我效能感问卷 | 第62-63页 |
附录5:有调节的中介变量分析语法 | 第63-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