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1-27页 |
1.1 绿叶类和番茄类作物的基本概述 | 第11-12页 |
1.2 两类作物上农药的使用及残留现状 | 第12-14页 |
1.3 蔬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样品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样品净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3 蔬菜样品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蔬菜中农药残留分析检测的基质效应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国内外残留量外推法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1 国外残留量外推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2 国内残留量外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6 国内外用于农药残留外推的作物分类体系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6.1 CAC作物分类 | 第20页 |
1.6.2 欧盟作物分类 | 第20-21页 |
1.6.3 美国作物分类 | 第21页 |
1.6.4 日本作物分类 | 第21页 |
1.6.5 我国作物分类 | 第21-24页 |
1.7 农药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7.1 国外农药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7.2 国内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8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1.8.1 选题意义 | 第26页 |
1.8.2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2 绿叶类及番茄类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42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27-28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2.3 标准溶液配制 | 第29页 |
2.2.4 仪器条件 | 第29-31页 |
2.2.5 样品前处理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2.3.1 仪器条件的优化 | 第32页 |
2.3.2 样品提取与净化方法优化 | 第32-33页 |
2.3.3 基质效应补偿 | 第33-37页 |
2.3.4 标准工作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37-40页 |
2.3.5 添加回收与方法精密度 | 第40-42页 |
3 绿叶类及番茄类蔬菜上农药残留规律研究 | 第42-69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田间残留试验设计 | 第42-44页 |
3.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42页 |
3.2.2 供试药剂 | 第42-43页 |
3.2.3 供试作物 | 第43页 |
3.2.4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3.2.5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6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44页 |
3.2.7 样品前处理 | 第44页 |
3.2.8 样品检测 | 第44页 |
3.3 绿叶类蔬菜叶片表面结构电镜扫描试验 | 第44-45页 |
3.3.1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3.2 样品处理 | 第45页 |
3.4 田间残留试验结果 | 第45-67页 |
3.4.1 绿叶类蔬菜的试验结果 | 第45-61页 |
3.4.2 番茄类蔬菜的试验结果 | 第61-67页 |
3.5 讨论 | 第67-69页 |
4 敌百虫等6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研究 | 第69-86页 |
4.1 前言 | 第69-73页 |
4.2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 | 第73-84页 |
4.2.1 绿叶类蔬菜上6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 | 第73-82页 |
4.2.2 番茄类蔬菜上3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 | 第82-84页 |
4.3 讨论 | 第84-86页 |
5 南宁市6种绿叶类蔬菜农药残留的市场监测研究 | 第86-88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方法及步骤 | 第86页 |
5.2.1 监测地点 | 第86页 |
5.2.2 样品采集时间 | 第86页 |
5.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86页 |
5.2.4 样品前处理 | 第86页 |
5.2.5 样品检测 | 第86页 |
5.3 监测结果 | 第86-87页 |
5.4 讨论 | 第87-88页 |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8-91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1.1 6种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8页 |
6.1.2 基质效应的解决 | 第88页 |
6.1.3 绿叶类及番茄类蔬菜上农药残留规律研究 | 第88-89页 |
6.1.4 敌百虫等六种农药的膳食风险摄入评估研究 | 第89页 |
6.1.5 南宁市6中绿叶类蔬菜农药残留的市场监测结果 | 第89页 |
6.2 独创和新颖之处 | 第89-90页 |
6.3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