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高纬电离层电导率的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高纬电离层闪烁的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纬电离层形态概述 | 第16-30页 |
§2.1 空间环境参数描述 | 第16-19页 |
§2.1.1 太阳活动指数 | 第16-17页 |
§2.1.2 地磁活动指数 | 第17-19页 |
§2.2 高纬电离层形成的物理过程 | 第19-21页 |
§2.3 高纬电离层的形态结构 | 第21-24页 |
§2.3.1 电离层分层结构 | 第21-22页 |
§2.3.2 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特性 | 第22-23页 |
§2.3.3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描述 | 第23-24页 |
§2.4 电离层不规则体及其表征 | 第24-28页 |
§2.4.1 Raleigh-Taylor不稳定性 | 第24-25页 |
§2.4.2 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形成 | 第25-26页 |
§2.4.3 不规则体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4 不规则体强度参数的反演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电离层电导率的特性研究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电导率形成的理论分析 | 第30-33页 |
§3.3 电导率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3-41页 |
§3.3.1 电导率随空间环境参数的变化形态 | 第33-36页 |
§3.3.2 高、低纬电导率随高度的分布形态 | 第36-38页 |
§3.3.3 高度积分电导率在地理坐标下的全域分布形态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粒子沉降对极区电导率的影响 | 第44-5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极区高度积分电导率的计算 | 第44-48页 |
§4.2.1 电离层自洽模型 | 第44-48页 |
§4.2.2 沉降粒子能谱 | 第48页 |
§4.3 极区电离层电导率的模拟 | 第48-5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高纬电离层闪烁的变化特性研究 | 第52-70页 |
§5.1 引言 | 第52-53页 |
§5.2 相位屏理论 | 第53-57页 |
§5.2.1 相位闪烁 | 第53-56页 |
§5.2.2 幅度闪烁 | 第56-57页 |
§5.3 弱闪烁下闪烁指数4S的模拟 | 第57-64页 |
§5.3.1 物理参量的分析 | 第57-59页 |
§5.3.2 闪烁指数4S的全域分布 | 第59-60页 |
§5.3.3 闪烁指数4S的月分布 | 第60-61页 |
§5.3.4 地磁活动对闪烁指数S_4的影响 | 第61-64页 |
§5.4 高纬闪烁发生率统计研究 | 第64-68页 |
§5.4.1 高纬闪烁发生率的季节变化特性 | 第65页 |
§5.4.2 GBSC统计算法 | 第65-66页 |
§5.4.3 高纬闪烁发生率的全域形态 | 第66-67页 |
§5.4.4 高纬电离层闪烁发生机制的讨论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束语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