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第10页 |
四、研究大纲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政府部门信息化外包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24页 |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相关理论 | 第12-15页 |
一、有限政府理论 | 第12-13页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第15-17页 |
二、委托一代理理论 | 第17页 |
三、核心能力理论 | 第17-18页 |
四、流程再造理论 | 第18页 |
第三节 关于政府部门信息化外包的理论观点 | 第18-21页 |
一、外包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二、政府部门信息化内涵界定 | 第19-20页 |
三、政府部门信息化外包内涵界定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总结 | 第21-24页 |
一、相关理论与政府部门信息化外包的关系 | 第21-23页 |
二、相关理论对本文的启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外包分析 | 第24-28页 |
第一节 国外政府信息化外包 | 第24-25页 |
一、美国政府信息化外包 | 第24页 |
二、新加坡政府信息化外包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国内政府信息化外包 | 第25-28页 |
一、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化外包 | 第25-26页 |
二、四川省各级政府信息化外包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中国海关信息化外包的由来与发展 | 第28-35页 |
第一节 中国海关信息化战略概要 | 第28-30页 |
一、中国海关信息化概述 | 第28-29页 |
二、中国海关信息化的地位 | 第29页 |
三、中国海关信息化的困境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国海关信息化外包的动因 | 第30-32页 |
一、内部动因 | 第31页 |
二、外部动因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中国海关信息化外包的探索 | 第32-35页 |
一、雇员制 | 第32-33页 |
二、项目外包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中国海关信息化外包面临的挑战——以上海海关为例 | 第35-41页 |
第一节 上海海关信息化外包模式 | 第35-37页 |
一、即时外包模式 | 第35-36页 |
二、长期外包模式 | 第36页 |
三、长期引进模式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上海海关信息化外包面临的挑战 | 第37-38页 |
一、外包动力不足 | 第37页 |
二、风险处置不当 | 第37页 |
三、信息安全要求高 | 第37-38页 |
四、外包质量管理难度大 | 第38页 |
五、外聘人员管理约束紧 | 第38页 |
第三节 上海海关信息化外包所面临挑战的分析 | 第38-41页 |
一、认识层面 | 第38-39页 |
二、制度层面 | 第39-40页 |
三、操作层面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中国海关信息化外包的意义、机遇和建议措施 | 第41-54页 |
第一节 海关信息化外包的意义 | 第41-44页 |
一、对海关实现职能转变的意义 | 第41-43页 |
二、对海关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海关信息化外包面临的机遇 | 第44-45页 |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 | 第44页 |
二、信息化外包市场条件逐渐成熟 | 第44-45页 |
三、海关信息化外包的实践场景具备 | 第45页 |
第三节 对海关信息化外包的思考和建议 | 第45-49页 |
一、明确海关信息化外包的目标 | 第45-46页 |
二、建立海关信息化外包模式的多样化 | 第46-47页 |
三、科学制订海关信息化外包的实施步骤 | 第47-49页 |
第四节 海关信息化外包风险和控制 | 第49-54页 |
一、海关信息化外包的风险 | 第49-51页 |
二、海关信息化外包风险的控制 | 第51-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