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0.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0.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0.2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0.4.1 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0.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3 简要评价 | 第18-19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经济与社会效应分析 | 第19-29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 第19-22页 |
2.1.1 家庭中主要劳动力 | 第19-20页 |
2.1.2 文化水平更高,维权意识更强 | 第20-21页 |
2.1.3 更换工作频繁 | 第21-22页 |
2.1.4 渴望扎根于城市,倾向当地消费 | 第22页 |
2.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经济效应分析 | 第22-25页 |
2.2.1 经济效应分析的理论模型 | 第23页 |
2.2.2 内在效应分析 | 第23-24页 |
2.2.3 外在效应分析 | 第24-25页 |
2.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社会效应分析 | 第25-29页 |
2.3.1 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第25-26页 |
2.3.2 有利于缓解农村病,促进新农村建设 | 第26-27页 |
2.3.3 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 | 第27-29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6页 |
3.1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演变与现状 | 第29-32页 |
3.1.1 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演变过程 | 第29-31页 |
3.1.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 第31-32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6页 |
3.2.1 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不健全 | 第33页 |
3.2.2 资金投入不足 | 第33-34页 |
3.2.3 培训内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 第34页 |
3.2.4 培训效果与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不匹配 | 第34-36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41页 |
4.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利益机制问题 | 第36-39页 |
4.1.1 地方政府的GDP导向与城乡分割 | 第36-37页 |
4.1.2 就业稳定性差 | 第37-38页 |
4.1.3 农民工收入水平及职业规划限制 | 第38-39页 |
4.2 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39-40页 |
4.2.1 市场调研的缺失 | 第39页 |
4.2.2 基于信息隐瞒的道德风险 | 第39-40页 |
4.3 政府多部门、资源整合能力差 | 第40-41页 |
5 典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职业培训经验借鉴 | 第41-47页 |
5.1 典型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的职业培训 | 第41-45页 |
5.1.1 日本战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业培训 | 第41-42页 |
5.1.2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职业培训 | 第42-44页 |
5.1.3 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业培训 | 第44-45页 |
5.2 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启示 | 第45-47页 |
6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3页 |
6.1 完善培训体系,弥补制度缺陷 | 第47-49页 |
6.1.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第47-48页 |
6.1.2 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 第48-49页 |
6.2 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规避“道德风险” | 第49-51页 |
6.2.1 政府与高校及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模式 | 第49-50页 |
6.2.2 构建稳定的劳资关系 | 第50-51页 |
6.3 改变观念,兼顾需求 | 第51-53页 |
6.3.1 以人为本,创新培训模式 | 第51-52页 |
6.3.2 培训内容与工作方向挂钩,提高参与率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