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20页
    0.1 研究背景第11页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0.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0.2.2 研究意义第12页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0.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0.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0.3.3 研究述评第16-17页
    0.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7-18页
        0.4.1 研究内容第17页
        0.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0.5 技术路线第18-20页
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相关理论第20-26页
    1.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2页
        1.1.1 装备制造业概念第20页
        1.1.2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第20-21页
        1.1.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概念第21-22页
    1.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阶段分析第22-23页
        1.2.1 分工发展阶段第22页
        1.2.2 协作发展阶段第22-23页
        1.2.3 融合发展阶段第23页
    1.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协同度理论第23-24页
        1.3.1 协同学理论第23-24页
        1.3.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概念第24页
    1.4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第24-26页
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第26-33页
    2.1 辽宁省整体经济概况第26页
    2.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第26-30页
        2.2.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第26-28页
        2.2.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发展状况第28-30页
    2.3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第30-33页
        2.3.1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第30-31页
        2.3.2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发展情况第31-33页
3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评价模型分析第33-44页
    3.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评价模型构建第33-38页
        3.1.1 系统序参量指标选择原则第33-34页
        3.1.2 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4-35页
        3.1.3 序参量计算第35页
        3.1.4 权重计算第35-36页
        3.1.5 协调度计算第36-37页
        3.1.6 协同度计算第37-38页
    3.2 数据处理第38-42页
        3.2.1 数据来源及指标参量选取第38-40页
        3.2.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性评价分析第40-42页
    3.3 结果分析第42-44页
        3.3.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分析第42-43页
        3.3.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指标影响情况分析第43-44页
4 结论与建议第44-47页
    4.1 结论第44-45页
    4.2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策建议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建设对西藏高原地区环境影响评价--以然乌至察隅公路改建工程为例
下一篇:关中地区干旱预警与应急水源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