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表情符号传播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意义和创新性第12-13页
第2章 微信表情符号现状分析第13-24页
    2.1 微信表情符号概述第13-16页
        2.1.1 表情符号的出现及发展第13-15页
        2.1.2 微信表情符号的普及第15-16页
    2.2 微信表情符号的分类和特点第16-22页
        2.2.1 微信中的emoji及其特点第16-17页
        2.2.2 微信表情包及其特点第17-20页
        2.2.3 微信自定义动画表情及其特点第20-22页
    2.3 微信中emoji的解读偏差第22-24页
第3章 微信表情符号在网络社交中的功能和作用第24-32页
    3.1 表达情绪和情感,弥补纯文本交流的不足第24-25页
    3.2 活跃表达和交流,拉近沟通双方的距离第25-27页
    3.3 精简表达意图,为接收者留有更多的理解空间第27-28页
    3.4 模糊地表达负面情绪,使该信息更容易传达和接受第28-29页
    3.5 跨越语言障碍,成为世界性的表意符号第29页
    3.6 作为一段对话的结束语,使交流留有余温第29-32页
第4章 微信表情符号传达意义的信息空间解读第32-41页
    4.1 网络社交的特征解读第32-36页
        4.1.1 网络社交成为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第32-33页
        4.1.2 网络社交的优势与劣势第33-35页
        4.1.3 网络社交是模拟人际交往的社会交往第35-36页
    4.2 微信表情符号传达意义的空间第36-41页
        4.2.1 现实人际关系在微信中的延续第36页
        4.2.2 微信表情符号在微信中的应用第36-39页
        4.2.3 表情符号适用于微信,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条件第39-41页
第5章 微信表情符号的使用对公众态度表达习惯的影响第41-46页
    5.1 微信表情符号的使用对微信社交中态度表达习惯的影响第41-44页
        5.1.1 符号化传播对微信社交态度表达的维护和增强第41-43页
        5.1.2 符号化传播导致微信社交态度表达格式化和干瘪化第43-44页
    5.2 微信社交态度表达习惯向现实人际交往迁移和延伸第44-45页
    5.3 微信表情符号的娱乐化与文化共鸣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行动研究视角下的中泰合作教学问题探究--以泰国圣弗朗西斯教会学校汉语教学为例
下一篇:乳腺癌中H4K16ac介导Notch1致瘤信号传递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