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泥炭沼泽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植物多样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综述第14-25页
        1.2.1 植被演替的概念及演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第14-16页
        1.2.2 植被演替的途径研究第16-17页
        1.2.3 植物群落演替的方法学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4 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5 种群格局研究在植物演替过程中的应用第21-23页
        1.2.6 关于群落演替中的优势种生长、生理特性的研究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5-31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25页
    2.2 研究区气候特征第25页
    2.3 研究区土壤特征第25-26页
    2.4 研究区水文特征第26-27页
    2.5 研究区内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湿地植被特征第27-30页
        2.5.1 大龙湾湿地植被现状特征第27页
        2.5.2 小龙湾湿地植被现状特征第27-28页
        2.5.3 旱龙湾湿地植被现状特征第28-29页
        2.5.4 金川湿地植被现状特征第29页
        2.5.5 孤山屯湿地植被现状特征第29-30页
        2.5.6 三个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湿地的时间序列第30页
    2.6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不同演替阶段泥炭沼泽湿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第31-50页
    3.1 前言第3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3.2.1 样地选择第31-32页
        3.2.2 样点设计第32页
        3.2.3 环境因子测定第32页
        3.2.4 数据分析第32-34页
    3.3 沼泽湿地植被区系特征和主要植被类型分析第34-44页
        3.3.1 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组成第34-36页
        3.3.2 沼泽区植物科属分布类型分析第36-38页
        3.3.3 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分析第38-44页
    3.4 群落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第44-47页
        3.4.1 湿地群落间生物量比较第44-45页
        3.4.2 湿地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第45-46页
        3.4.3 湿地群落间生物量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关系第46-47页
    3.5 讨论第47-49页
        3.5.1 沼泽湿地群落组成与特征第47-48页
        3.5.2 群落生物量动态分析第48页
        3.5.3 群落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第48-49页
    3.6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第50-72页
    4.1 前言第50-51页
    4.2 研究方法第51-53页
        4.2.1 实验地概况第51页
        4.2.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4.2.3 数据分析第52-53页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3-66页
        4.3.1 沼泽湿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第53-60页
        4.3.2 沼泽湿地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第60-66页
    4.4 讨论第66-70页
        4.4.1 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湿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第66-67页
        4.4.2 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湿地功能多样性变化第67-68页
        4.4.3 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湿地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第68-69页
        4.4.4 不同演替阶段沼泽湿地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变化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第69-70页
    4.5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泥炭沼泽植物演替过程中灌木种群的入侵机制研究第72-83页
    5.1 引言第72-73页
    5.2 研究方法第73-74页
        5.2.1 研究区概况第73页
        5.2.2 研究物种第73页
        5.2.3 实验设计第73-74页
        5.2.4 统计分析第74页
    5.3 结果第74-80页
        5.3.1 藓丘植物群落的物种构成第74-75页
        5.3.2 油桦年轮与基径的关系第75-76页
        5.3.3 泥炭藓丘的大小与油桦树龄大小的关系第76页
        5.3.4 油桦的年龄结构第76-77页
        5.3.5 油桦与藓丘空间分布格局第77-80页
    5.4 讨论第80-82页
        5.4.1 泥炭湿地中油桦与藓丘关系第80-81页
        5.4.2 湿地演替过程中灌木侵入的群落构建第81-82页
    5.5 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群落演替过程中水位对优势种——臌囊苔草生长、生理特性研究第83-94页
    6.1 前言第83-84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84-86页
        6.2.1 实验材料第84页
        6.2.2 实验处理第84页
        6.2.3 试验方法第84-86页
        6.2.4 统计分析第86页
    6.3 结果第86-91页
        6.3.1 植物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第86-88页
        6.3.2 相对生长速率和茎部相对伸长速率第88页
        6.3.3 醇脱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第88-90页
        6.3.4 碳水化合物含量第90-91页
    6.4 讨论第91-92页
    6.5 小结第92-94页
第七章 结论第94-97页
    7.1 结论第94-95页
    7.2 不足和展望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1页
附录第111-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体及其体积与患者并存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下一篇:页岩气储层含气量计算方法研究及测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