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

砒砂岩侵蚀脆弱性的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三叠系二马营组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2-22页
    0.1 论文依托项目第12页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0.4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0.4.1 砒砂岩的空间分布第16页
        0.4.2 砒砂岩的“基于地球化学分类的岩石类型”第16页
        0.4.3 碎屑蒙皂石的来源及其物源区特征第16-17页
        0.4.4 砂岩的成岩阶段与成岩演化第17页
        0.4.5 灰色泥岩的岩石学与形成机制第17页
    0.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22页
        0.5.1 研究方法第17-20页
        0.5.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1章 地质背景第22-31页
    1.1 区域地质特征第22-26页
    1.2 地层第26-30页
        1.2.1 地层系统第26-27页
        1.2.2 二马营组(T_2e)的历史沿革与横向对比第27-30页
    1.3 构造演化第30-31页
第2章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第31-35页
    2.1 样品采集第31-32页
    2.2 研究方法第32-35页
        2.2.1 地球化学第32-33页
        2.2.2 碳氧同位素分析第33页
        2.2.3 X—射线衍射分析第33-34页
        2.2.4 偏光显微镜观察第34页
        2.2.5 扫描电镜观察第34页
        2.2.6 图像分析第34-35页
第3章 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区分析第35-50页
    3.1 地球化学特征第35-42页
        3.1.1 主量元素第35-36页
        3.1.2 微量元素第36-39页
        3.1.3 稀土元素第39-42页
    3.2 地球化学岩石类型第42-43页
    3.3 母岩类型第43-46页
    3.4 风化程度与古气候第46-49页
        3.4.1 物源区的风化程度第46-48页
        3.4.2 古气候第48-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泥岩的成岩/蚀变特征第50-68页
    4.1 产状第50-52页
        4.1.1 红色泥岩的产状第50-51页
        4.1.2 灰色和黄色泥岩的产状第51-52页
    4.2 组成第52-57页
        4.2.1 红色泥岩的矿物组成第52-55页
        4.2.2 灰色和黄色泥岩的矿物组成第55-57页
    4.3 地球化学第57-60页
        4.3.1 红色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57-59页
        4.3.2 灰色和黄色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59-60页
    4.4 灰色、黄色泥岩形成机制分析第60-65页
    4.5 蒙皂石来源第65-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砂岩的成岩/蚀变特征第68-85页
    5.1 骨架碎屑成分与岩石类型第68-71页
        5.1.1 石英第69-70页
        5.1.2 长石第70页
        5.1.3 岩屑第70-71页
        5.1.4 岩石类型第71页
    5.2 自生矿物/填隙物第71-76页
        5.2.1 机械渗滤粘土第71-72页
        5.2.2 次生加大石英第72-73页
        5.2.3 泥晶方解石第73页
        5.2.4 亮晶方解石第73-74页
        5.2.5 高岭石第74页
        5.2.6 沥青第74-76页
    5.3 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第76-77页
    5.4 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第77-79页
        5.4.1 形成温度第77-78页
        5.4.2 方解石胶结物的碳来源第78-79页
        5.4.3 孔隙流体的相对盐度第79页
    5.5 溶蚀、溶解作用与孔隙度第79-83页
        5.5.1 孔隙类型第79-80页
        5.5.2 各类岩性面孔率及孔隙类型第80-81页
        5.5.3 溶蚀、溶解作用第81-83页
    小结第83-85页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透明质酸复合骨替代材料促进成骨效果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遗传性眶距过宽面部畸形患者的临床检查及遗传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