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链霉菌次级代谢及其分子调控研究 | 第10-16页 |
1.1.1 链霉菌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微生物 | 第10页 |
1.1.2 链霉菌的次级代谢受到复杂的严格调控 | 第10页 |
1.1.3 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 TCS)是链霉菌次级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 | 第10-16页 |
1.2 coelimycin P2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 | 第16-18页 |
1.2.1 coelimycin P2的简介 | 第16-17页 |
1.2.2 coelimycin P2合成的分子调控研究 | 第17-18页 |
1.3 本论文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天蓝链霉菌缺失基因afs Q1/Q2对黄色色素coelimycin P2合成的影响 | 第20-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1 材料 | 第20-22页 |
2.1.2 方法 | 第22-27页 |
2.2 结果 | 第27-29页 |
2.2.1 在含有不同浓度的Glu(10,20,50,75m M)的基本培养基(MM)上,观察出发菌株SBJ512的coelimycin P2产生情况 | 第27页 |
2.2.2 afs Q1/Q2缺失突变株SBJ513的PCR验证 | 第27-28页 |
2.2.3 afs Q1/Q2缺失对天蓝色链霉菌coelimycin P2产生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2.3.1 不同浓度Glu对天蓝色链霉菌合成coelimycin P2的产量造成影响 | 第29-30页 |
2.3.2 双组份系统Afs Q1/Q2参与coelimycin P2合成的调控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双组份系统Afs Q1/Q2参与coelimycin P2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 第32-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43页 |
3.1.1 材料 | 第32-35页 |
3.1.2 方法 | 第35-43页 |
3.2 结果 | 第43-51页 |
3.2.1 coelimycin P2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共转录分析 | 第43-45页 |
3.2.2 afs Q1/Q2缺失对coelimycin P2生物合成基因簇转录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Afs Q1在coelimycin P2合成基因簇上的结合靶点 | 第46-47页 |
3.2.4 5′-RACE实验确定cpk A、cpk D的转录起始位点 | 第47-48页 |
3.2.5 EMSA实验验证Afs Q1在cpk A和cpk D之间的的结合位点 | 第48-49页 |
3.2.6 对菌株SBJ 514(Afs Q1结合位点突变菌株)进行产CoelimycinP2的表型分析 | 第49-50页 |
3.2.7 Coelimycin P2生物合成基因簇中cpk A/D基因间隔区内Afs Q1结合位点突变对基因簇转录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3.3 讨论 | 第51-53页 |
3.3.1 多种调控蛋白参与Coelimycin P2的合成的调控 | 第51-52页 |
3.3.2 双组份系统Afs Q1/Q2可能与其他调控因子相互作用调控Coelimycin P2的合成 | 第52-53页 |
3.3.3 双组份系统Afs Q1/Q2调控机制的复杂性 | 第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途径特异性调控基因kaso间接介导Coelimycin P2合成基因簇基因的表达 | 第54-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1页 |
4.1.1 材料 | 第54-56页 |
4.1.2 方法 | 第56-61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61-65页 |
4.2.1 蛋白Cpko纯化之后的结果 | 第61页 |
4.2.2 体外EMSA实验验证蛋白Cpko在Coelimycin P2合成基因簇上的结合靶点 | 第61-62页 |
4.2.3 对菌株SBJ512、SBJ513△cpko、SBJ514△cpko进行转录分析 | 第62-64页 |
4.2.4 菌株SBJ513△cpko、SBJ514△cpko产coelimycin P2的表型分析 | 第64-65页 |
4.3 讨论 | 第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