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臭氧化溶胞效能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剩余污泥问题的由来 | 第12-14页 |
1.1.1 剩余污泥的产生 | 第12-13页 |
1.1.2 剩余污泥的处理 | 第13-14页 |
1.2 剩余污泥减量技术 | 第14-20页 |
1.2.1 解偶联技术 | 第15-16页 |
1.2.2 强化隐性生长 | 第16-18页 |
1.2.3 生物捕食 | 第18-20页 |
1.3 臭氧化污泥减量技术 | 第20-23页 |
1.3.1 臭氧氧化机理 | 第20页 |
1.3.2 污泥溶胞原理 | 第20-21页 |
1.3.3 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试验污泥 | 第25页 |
2.1.2 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2.2 污泥臭氧化装置 | 第26-27页 |
2.3 臭氧发生器 | 第27-28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2.4.1 臭氧浓度及投加量 | 第28-29页 |
2.4.2 有机物测定 | 第29-30页 |
2.4.3 常规指标测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臭氧化污泥溶胞过程影响因素考察 | 第31-46页 |
3.1 工艺影响因素确定 | 第31页 |
3.2 臭氧化对污泥性状的影响 | 第31-41页 |
3.2.1 污泥浓度的变化 | 第31-34页 |
3.2.2 COD的变化 | 第34-36页 |
3.2.3 营养物的变化 | 第36-40页 |
3.2.4 pH的变化 | 第40页 |
3.2.5 SV30的变化 | 第40-41页 |
3.3 臭氧利用率分析 | 第41-44页 |
3.3.1 污泥浓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 臭氧浓度的影响 | 第43页 |
3.3.3 混合液高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污泥臭氧化效率研究 | 第46-58页 |
4.1 污泥溶胞效率分析 | 第46-51页 |
4.1.1 因素及水平的选取 | 第46-47页 |
4.1.2 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47-49页 |
4.1.3 响应面分析 | 第49-51页 |
4.1.4 优化及验证 | 第51页 |
4.2 臭氧利用率分析 | 第51-57页 |
4.2.1 因素及水平的选取 | 第51-52页 |
4.2.2 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52-54页 |
4.2.3 响应面分析 | 第54-56页 |
4.2.4 优化及验证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1 作者简历 | 第65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