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活性污泥臭氧化溶胞效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剩余污泥问题的由来第12-14页
        1.1.1 剩余污泥的产生第12-13页
        1.1.2 剩余污泥的处理第13-14页
    1.2 剩余污泥减量技术第14-20页
        1.2.1 解偶联技术第15-16页
        1.2.2 强化隐性生长第16-18页
        1.2.3 生物捕食第18-20页
    1.3 臭氧化污泥减量技术第20-23页
        1.3.1 臭氧氧化机理第20页
        1.3.2 污泥溶胞原理第20-21页
        1.3.3 技术研究现状第21-23页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5-31页
    2.1 试验材料第25-26页
        2.1.1 试验污泥第25页
        2.1.2 仪器及试剂第25-26页
    2.2 污泥臭氧化装置第26-27页
    2.3 臭氧发生器第27-28页
    2.4 分析方法第28-31页
        2.4.1 臭氧浓度及投加量第28-29页
        2.4.2 有机物测定第29-30页
        2.4.3 常规指标测定第30-31页
第三章 臭氧化污泥溶胞过程影响因素考察第31-46页
    3.1 工艺影响因素确定第31页
    3.2 臭氧化对污泥性状的影响第31-41页
        3.2.1 污泥浓度的变化第31-34页
        3.2.2 COD的变化第34-36页
        3.2.3 营养物的变化第36-40页
        3.2.4 pH的变化第40页
        3.2.5 SV30的变化第40-41页
    3.3 臭氧利用率分析第41-44页
        3.3.1 污泥浓度的影响第41-43页
        3.3.2 臭氧浓度的影响第43页
        3.3.3 混合液高度的影响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污泥臭氧化效率研究第46-58页
    4.1 污泥溶胞效率分析第46-51页
        4.1.1 因素及水平的选取第46-47页
        4.1.2 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第47-49页
        4.1.3 响应面分析第49-51页
        4.1.4 优化及验证第51页
    4.2 臭氧利用率分析第51-57页
        4.2.1 因素及水平的选取第51-52页
        4.2.2 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第52-54页
        4.2.3 响应面分析第54-56页
        4.2.4 优化及验证第56-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作者简介第65-66页
    1 作者简历第65页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66页
学位论文数据表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钟基因NPAS2对肠癌细胞株DLD-1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下一篇:《京华烟云》中跨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