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涵义 | 第20-21页 |
2.2 信息不对称性理论 | 第21-22页 |
2.3 决策有用观 | 第22-23页 |
2.4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3-25页 |
3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第25-39页 |
3.1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 | 第25-31页 |
3.1.1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 第25-26页 |
3.1.2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情况 | 第26-31页 |
3.2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3.2.1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存在漏报 | 第31-32页 |
3.2.2 风险信息没有单独披露 | 第32页 |
3.2.3 披露格式缺乏系统性 | 第32-35页 |
3.2.4 套期会计披露粗略 | 第35-36页 |
3.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原因 | 第36-39页 |
3.3.1 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完善的市场基础和估值技术条件 | 第36页 |
3.3.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际操作存在难度 | 第36-37页 |
3.3.3 缺乏自愿性信息披露积极性 | 第37页 |
3.3.4 上市公司对准则规范的执行效率低 | 第37-38页 |
3.3.5 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4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案例 | 第39-44页 |
4.1 华能国际及东方电气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披露案例 | 第39-41页 |
4.2 常林置业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会计信息披露案例 | 第41-44页 |
4.2.1 关于会计确认和计量 | 第42页 |
4.2.2 关于会计披露 | 第42-43页 |
4.2.3 常林置业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案例——以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为例 | 第43-44页 |
5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44-48页 |
5.1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估值技术 | 第44页 |
5.2 提供公允价值操作指南 | 第44-45页 |
5.3 推进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 | 第45页 |
5.4 发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报告 | 第45-46页 |
5.5 建立单独的行为监管部门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