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机热备份技术的RNC后台控制平台的设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0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双机容灾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1-12页 |
·容灾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双机容灾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容灾技术介绍 | 第14-24页 |
·系统衡量标准 | 第14-15页 |
·容灾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数据备份介绍 | 第15-18页 |
·冷备份与热备份 | 第16-17页 |
·数据备份策略 | 第17-18页 |
·容灾的分类与等级划分 | 第18-19页 |
·容灾系统实现技术 | 第19-23页 |
·冗余技术 | 第19-20页 |
·双机热备份 | 第20页 |
·三机表决系统 | 第20页 |
·磁盘阵列技术 | 第20-21页 |
·集群技术 | 第21-23页 |
·时间冗余和信息冗余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双机热备份系统的研究 | 第24-34页 |
·双机热备份系统介绍 | 第24-25页 |
·双机热备份系统工作模式 | 第25-27页 |
·同步双工模式 | 第25页 |
·负荷分担方式 | 第25-26页 |
·主备用方式 | 第26-27页 |
·三种方式的比较 | 第27页 |
·双机热备份关键技术介绍 | 第27-33页 |
·单一系统映像 | 第27-30页 |
·数据复制技术 | 第30-32页 |
·故障检测技术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双机容灾的RNC 控制平台的设计 | 第34-59页 |
·RNC 介绍 | 第34页 |
·OMU 在RNC 中的位置 | 第34-37页 |
·OMU 的桥梁地位 | 第34-35页 |
·采用双机热备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OMU 的物理结构与功能介绍 | 第36-37页 |
·OMU 的模块设计 | 第37-45页 |
·整体架构 | 第37-38页 |
·monitor 模块介绍 | 第38-39页 |
·二级监控的实现 | 第39-40页 |
·双机实现 | 第40-45页 |
·虚拟IP 映射 | 第41-42页 |
·心跳机制与双机状态设计 | 第42-45页 |
·数据表数据同步的实现 | 第45-54页 |
·数据表数据同步概述 | 第45-46页 |
·数据同步状态设计 | 第46-48页 |
·初始数据同步的实现 | 第48-50页 |
·实时数据同步的实现 | 第50-52页 |
·数据同步的相关命令 | 第52-54页 |
·文件同步的实现 | 第54-58页 |
·触发同步的条件 | 第54页 |
·同步框架结构 | 第54-55页 |
·同步内容 | 第55-56页 |
·同步的基本流程 | 第56-58页 |
·主备倒换触发式同步流程 | 第56-57页 |
·定时触发式同步流程 | 第57-58页 |
·文件同步相关命令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59-66页 |
·测试环境 | 第59页 |
·测试过程与结果 | 第59-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