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怀地黄概述 | 第11-12页 |
1.1.1 地黄的作用 | 第11页 |
1.1.2 怀地黄的分布及价值 | 第11-12页 |
1.1.3 怀地黄的生长习性和繁育方法 | 第12页 |
1.2 连作障碍及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连作障碍概念 | 第12页 |
1.2.2 连作障碍危害 | 第12-13页 |
1.2.3 连作障碍的发生机理 | 第13-14页 |
1.2.4 连作障碍对地黄的危害及其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1.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植物生防菌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1.5 植物生防菌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怀地黄连作障碍的微生物学机制 | 第21-39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2.1 样品的采集 | 第21-22页 |
2.2.2 仪器和试剂 | 第22页 |
2.2.3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4 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23页 |
2.2.5 定量PCR分析 | 第23-26页 |
2.3 结果及分析 | 第26-36页 |
2.3.1 连作与非连作条件下健康与病害怀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第26-35页 |
2.3.2 目标微生物的定量研究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怀地黄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 第39-51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3.3.1 怀地黄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40-41页 |
3.3.2 分离纯化所得菌株的鉴定 | 第41-42页 |
3.3.3 分离纯化所得菌株致病性检测 | 第42页 |
3.3.4 混合菌与病原菌的对峙实验 | 第42-43页 |
3.4 结果及分析 | 第43-50页 |
3.4.0 怀地黄根腐病的病症及发病情况 | 第43页 |
3.4.1 分离纯化菌株的形态特征及显微镜观察 | 第43-44页 |
3.4.2 分离纯化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4-46页 |
3.4.3 分离纯化所得菌株致病性检测 | 第46-49页 |
3.4.4 混合菌与致病菌的对峙实验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怀地黄益生菌剂研发 | 第51-69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4.3.1 菌剂的制作 | 第53-54页 |
4.3.2 大田试验菌剂的施加方式 | 第54-56页 |
4.3.3 怀地黄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 第56页 |
4.3.4 怀地黄产量的统计 | 第56-57页 |
4.4 结果及分析 | 第57-66页 |
4.4.1 实验室已有菌剂的大田实验 | 第57-61页 |
4.4.2 原有菌剂的改良 | 第61-62页 |
4.4.3 改良菌剂的大田试验 | 第62-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