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改税”博弈下税收国家的建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费改税”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建设税收国家的目标及其论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博弈分析法 | 第15页 |
二、实证分析法 | 第15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财政收入中税费构成的现状分析 | 第16-27页 |
第一节 我国税费现状分析 | 第16-23页 |
一、我国财政收入中的税费构成 | 第16-17页 |
二、近年来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三、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四、税费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第二节“费改税”视角下费和税的比较 | 第23-25页 |
一、课税比收费更体现法定性和民主性 | 第23页 |
二、税比费更强调程序性和规范性 | 第23-24页 |
三、征税机关比收费机关更为单一集中 | 第24-25页 |
四、税收主体比收费主体更为确定 | 第25页 |
第三节 税外收费泛滥的危害性 | 第25-27页 |
一、税外收费不利于高效政府的建立 | 第25-26页 |
二、税外收费不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 第26页 |
三、税外收费不利于税收国家的建成 | 第26-27页 |
第三章“费改税”的法理依据 | 第27-37页 |
第一节 税费改革的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一、政府失灵理论 | 第27-28页 |
二、成本收益理论 | 第28页 |
三、非零和博弈理论 | 第28-29页 |
第二节“费改税”过程中的利益主体 | 第29-32页 |
一、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 | 第29-30页 |
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利益诉求 | 第30-31页 |
三、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 | 第31-32页 |
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利益诉求 | 第32页 |
第三节“费改税”过程中的利益分析 | 第32-37页 |
一、政府与全国人大的利益关系 | 第32-34页 |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 第34-36页 |
三、普通民众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域外税费立法的经验借鉴 | 第37-47页 |
第一节 统一的财税立法 | 第37-39页 |
一、各级财政相对独立 | 第37-38页 |
二、中央财政主导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 第38页 |
三、明确划分各级财政的事权范围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税主费辅的立法模式 | 第39-42页 |
一、西方国家税费格局现状分析 | 第39-40页 |
二、国外税费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收费项目的规范性与灵活性并重 | 第42-44页 |
一、对行政收费设定权的实行较为严格的规范 | 第42页 |
二、行政收费设定权由立法机关行使 | 第42-43页 |
三、行政收费设定权分级行使,灵活管理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 | 第44-47页 |
一、国外地方税收立法权的配置 | 第44-46页 |
二、国外地方税收立法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推进我国税收国家建设的几点设想 | 第47-63页 |
第一节 税费改革与税收国家的建设目标 | 第47-54页 |
一、税收国家的概念与内涵 | 第47-49页 |
二、税费改革与税收国家的关系 | 第49-51页 |
三、税收国家的建设目标和意义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推进税收国家的法律基础建设 | 第54-59页 |
一、以财税立法改革作为前期铺垫 | 第55-56页 |
二、加强立法从而整体建设现代财税体制 | 第56-57页 |
三、渐进改革逐步实现“费改税”的目标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完善税收国家的财税监督机制 | 第59-63页 |
一、加强预算监督的法制建设 | 第59-60页 |
二、提高人大预算监督的实际效果 | 第60-61页 |
三、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