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3-32页 |
一、研究动机与思路 | 第14-17页 |
二、《列子》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1、针对列子其人的研究 | 第17-19页 |
2、认为《列子》为魏晋伪书并由此出发的研究 | 第19-22页 |
3、认为《列子》非伪或采取中立观点的研究 | 第22-25页 |
4、本论文在《列子》真伪问题上所持的态度 | 第25-29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29-32页 |
1、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2、论文结构 | 第31-32页 |
第一章 以“道”、“气”、“天”为核心的《列子》宇宙论 | 第32-93页 |
第一节 “道”:“天地之根” | 第32-61页 |
1、《列子》之“道”的含义梳理 | 第32-43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道”的比较 | 第43-61页 |
第二节 “气”:“万物皆出于机” | 第61-78页 |
1、《列子》之“气”的含义梳理 | 第61-71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气”的比较 | 第71-78页 |
第三节 “天”:“形,必终者也 | 第78-89页 |
1、《列子》之“天”的含义梳理 | 第79-84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天”的比较 | 第84-89页 |
第四节 《列子》宇宙论的构架与其本体论争议的解决 | 第89-93页 |
1、“道”、“气”、“天”的关系及它们所构成的《列子》宇宙论框架 | 第89-91页 |
2、《列子》本体论争议问题的解决 | 第91-93页 |
第二章 以“德”、“性”、“命”为核心的《列子》人性论 | 第93-157页 |
第一节 “德”:“德者,得也” | 第93-108页 |
1、《列子》之“德”的含义梳理 | 第93-99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德”的比较 | 第99-108页 |
第二节 “性”:“分皆足已” | 第108-127页 |
1、《列子》之“性”的含义梳理 | 第109-120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性”的比较 | 第120-127页 |
第三节 “命”:“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 第127-151页 |
1、《列子》之“命”的含义梳理 | 第128-147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命”的比较 | 第147-151页 |
第四节 《列子》人性论的构架与《杨朱》篇问题的解决 | 第151-157页 |
1、“德”、“性”、“命”及它们所构成的《列子》人性论框架 | 第151-154页 |
2、《列子》《杨朱》篇地位问题的解决 | 第154-157页 |
第三章 以“心”、“化”、“虚”为核心的《列子》境界论 | 第157-205页 |
第一节 “心”:“刳心去智” | 第157-179页 |
1、《列子》之“心”的含义梳理 | 第157-172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心”的比较 | 第172-179页 |
第二节 “化”:“穷数达变,因形移易” | 第179-190页 |
1、《列子》之“化”的含义梳理 | 第179-184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化”的比较 | 第184-190页 |
第三节 “虚”:“未始出吾宗” | 第190-201页 |
1、《列子》之“虚”的含义梳理 | 第191-199页 |
2、与其他道家思想之“虚”的比较 | 第199-201页 |
第四节 《列子》境界论的构架与“虚”问题的解决 | 第201-205页 |
1、“心”、“化”、“虚”及它们所构成的《列子》境界论框架 | 第201-203页 |
2、《列子》“虚”概念地位问题的解决 | 第203-205页 |
结论 | 第205-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16页 |
致谢 | 第216-217页 |
附件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