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区树木多样性及其碳储量的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2 城市植被碳储量及多样性 | 第11-14页 |
| 1.2.1 城市植被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2.2 城市植被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16-23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 2.2.1 研究区域的选取 | 第17页 |
| 2.2.2 数据收集与调查方法 | 第17-20页 |
| 2.2.3 研究区城内植被组成类型的划分 | 第20页 |
| 2.2.4 计算方法 | 第20-23页 |
| 3 西安市区树木种类结构分析 | 第23-35页 |
| 3.1 西安市城市树木种类分布 | 第23-29页 |
| 3.1.1 树种组成分析 | 第23-24页 |
| 3.1.2 不同功能区树种组成分析比较 | 第24-28页 |
| 3.1.3 新城区与老城区树种组成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 3.2 西安城市树木胸径及树高分布 | 第29-34页 |
| 3.2.1 树木胸径及树高分布 | 第29页 |
| 3.2.2 不同功能区树木胸径及树高分布分析 | 第29-33页 |
| 3.2.3 新城区与老城区树木胸径及树高分布分析 | 第33-34页 |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 4 西安市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35-58页 |
| 4.1 不同功能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35-54页 |
| 4.1.1 道路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35-43页 |
| 4.1.2 风景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43-46页 |
| 4.1.3 居住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46-49页 |
| 4.1.4 文教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49-52页 |
| 4.1.5 商业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52页 |
| 4.1.6 工业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52-53页 |
| 4.1.7 不同功能区树木多样性分析 | 第53-54页 |
| 4.2 新城区与老城区树种多样性分析 | 第54页 |
| 4.3 本地种与外来种的多样性比较 | 第54-55页 |
| 4.4 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 第55页 |
| 4.5 讨论 | 第55-56页 |
| 4.6 小结 | 第56-58页 |
| 5 西安市城市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58-68页 |
| 5.1 不同功能区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58-65页 |
| 5.1.1 道路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58-61页 |
| 5.1.2 风景区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61页 |
| 5.1.3 居住区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61-62页 |
| 5.1.4 文教区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62-63页 |
| 5.1.5 商业区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63页 |
| 5.1.6 工业区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63-64页 |
| 5.1.7 不同功能区碳储量分析 | 第64-65页 |
| 5.2 新城区与老城区树木碳储量分析 | 第65页 |
| 5.3 碳储量与树种的关系 | 第65-66页 |
| 5.4 讨论 | 第66-67页 |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附录 | 第77-82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页 |